生物标志物法研究多环芳烃对海水养殖鱼类的毒性效应
【摘要】:
污染物对海洋生物毒性效应的早期预警和生物标志物指示作用研究是当今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论文以湄洲湾海域和厦门西海域养殖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现代分析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了多环芳烃(PAH)在海水、沉积物、养殖鱼类中的含量分布:通过现场实验,实验室暂养、投毒和恢复实验系统测定了养殖鱼类的肝脏、胆汁、鳃、全血等不同器官、组织的生化指标及养殖鱼类肝脏、胆汁的化学指标,探讨了这些指标对水环境多环芳烃污染的生物指示作用。取得如下新的成果:
1 首次系统研究了多环芳烃在湄洲湾海水、沉积物的含量分布,采用PAH型式的分子指纹方法分析了水体、沉积物中PAH的来源特征:指出:湄洲湾海水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燃料的高温燃烧。
研究了多环芳烃在厦门西海域养殖区的表层海水、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布,并应用PAH型式的分子指纹方法分析了其来源特征。指出:(1)厦门西海域养殖区海水和沉积物的多环芳烃污染已很严重。表层海水的∑PAH(16种PAH)已达4.55μg/L,沉积物的∑PAH已达2.86μg/g。厦门西海域养殖区海水和沉积物的多环芳烃来源均为混合来源—既有燃料的高温燃烧来源,又有石油污染来源。
2 运用水生生物多环芳烃暴露水平的安全标准对养殖水体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指出:湄洲湾海水的多环芳烃污染已开始超标,而厦门西海域的多环芳烃污染已严重超标。
3 系统研究了多环芳烃在养殖鱼类肝脏和胆汁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其富集和清除作用,以及对水环境多环芳烃污染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鱼肝脏的多环芳烃浓度可作为指示水环境多环芳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和早期预警指标。鱼胆汁对多环芳烃亦具有很强的富集作用和清除作用,可作为指示水环境多环芳烃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和早期预警指标。
4 优化了鱼胆汁中1—羟基萘和1—羟基芘的荧光分析方法,测定了1—羟基萘和1—羟基芘在鲈鱼、真鲷胆汁中的含量,探讨了萘和芘在鱼胆汁中的代谢比率、清除作用。结果显示:(1)胆汁中萘的代谢比率低,易蓄积;而芘的代谢比率高,易清除。(2)投毒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芘暴露浓度的增大,鲈鱼胆汁中芘的代谢比率增大。(3)胆汁中1—羟基芘浓度可作为指示水体芘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5 系统研究了鲈鱼、真鲷体内不同器官、组织的生化指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LPO)指标,结合水体及生物样的PAH污染分析结果,
探讨了这些指标对水环境PAH污染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鱼肝脏的CAT活性、SOD活性。
MDA浓度与水体的PAH污染程度具有良奸的相关性。在实验条件下,鱼肝脏的生化指标变
化与mH污染强度之间具有可逆性:可联合作为水体 日污染程度的早期预警指标和生物
标志物。
|
|
|
|
1 |
韩彬;曹磊;郑立;王小如;;综合模拟风化条件下渤海原油中生物标志物及多环芳烃风化规律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0年09期 |
2 |
梁艳;;鱼体内PAHs生物标志物研究综述[J];上海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
3 |
李昕馨,宋玉芳;低剂量菲污染对小麦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物酶的毒性效应[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
4 |
陈立娟;彭双清;;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毒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1期 |
5 |
王硕治;汝少国;杜恩在;;化学物质对自由生活线虫毒性效应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7年18期 |
6 |
刘向东,王清印,李永祺,唐学玺;有机磷农药和多环芳烃对太平洋牡蛎毒性效应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2000年06期 |
7 |
王晶;周启星;张倩茹;张颖;;沙蚕暴露于石油烃、Cu~(2+)和Cd~(2+)毒性效应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响应[J];环境科学;2007年08期 |
8 |
吴莹,张经,唐运千;中国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若干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
9 |
王丽平;郑丙辉;孟伟;;重金属Cu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1期 |
10 |
谢英明;聂芳红;汤陈坚;杨蓉;林红英;陈进军;;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和β-萘黄酮暴露对斑马鱼肝和鳃MROD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09年01期 |
11 |
王云;王顺昌;陆剑锋;肖家军;罗勋;;淮河淮南段与巢湖水质污染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毒性效应[J];生物学杂志;2010年06期 |
12 |
王铁冠;一种新发现的三环萜烷生物标志物系列[J];石油天然气学报;1989年03期 |
13 |
陈军红,傅家谟,盛国英,R.P.Philp,马万怡;四环三萜烷的一个新系列生物标志物——羊毛甾烷(C_(30)-C_(32))[J];中国科学B辑;1990年06期 |
14 |
洪有为;袁东星;;典型多环芳烃对红树林区硅藻的毒性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4期 |
15 |
刘志礼;刘雪娴;郑岳芳;;下辽河西部坳陷锦128井藻类生物标志物(分子化石)的研究[J];古生物学报;1992年01期 |
16 |
朱扬明,张春明,张敏,梅博文,金迪威,肖乾华;陆东凹陷生油岩生物标志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17 |
汪巍;沈忠民;陈义才;罗小平;;潍北凹陷孔店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8 |
张大伟;马永安;姚子伟;徐恒振;周传光;;典型生物标志物诊断值t检验在溢油鉴别中的评价应用[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
19 |
赵美训;赵晓晨;陈建芳;邢磊;SARNTHEIN M;陆红峰;;南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产力重建意义[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
20 |
白有成;陈建芳;李宏亮;邢磊;金海燕;赵美训;;楚科奇海附近表层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和意义[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