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足迹 感情的馨香
【摘要】:
丁玲在延安时期(1936-1945) 的散文在她的创作里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反映了抗战时期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反映了她从-个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到坚定革命作家的思想历程。本文将从心灵的流泻、新世界风景线的展示、
时弊与痼疾的针砭、艺术形式的追求四个方面论述丁玲的思想变化、文章的题材内
容的独特处理手法,联系当时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从中
确定丁玲散文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心灵的流泻:丁玲散文中体现的思想变化,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1942. 5,以下简称《讲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反映了她努力摆脱
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情调,经历着缓慢蜕变的艰辛历程;后期,丁玲的思想
有了质的飞跃,她彻底抛弈了个人主义思想,真正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成为
《讲话》的坚定实践者。
新世界风景线的展示:丁玲不仅善于细致传神地描写将军、劳动人民以及儿童
的形象,更善于反映边区士兵、农民生活的新气象新风貌。善于在客观的叙述中,
突出人物的形象,自然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时弊与痼疾的针砭对外阐明坚持抗战的见解,并对延安内部的政治、思想、
文化上的弊端也进行了批评,揭露大男子主义、不负责任思想作风、阐明了文艺诸
多方面的问题。丁玲猛烈抨击封建等级意识和男尊女卑意识,她对革命内部矛盾持
宽容、解决问题的态度。
艺术形式的追求:丁玲散文艺术有叙事方式的小说化、散文体式的速写化、文
学语言表达的个性化等特点。小说化体现在善于刻画人物、描绘环境气氛、注意故
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速写化则表现在善于简练地表现对象的肖像、动作和心态。
语言基本E以现代白话文为主,由略带欧化旅迹、生硬到晓畅自然,富有浓郁的乡
土气息,语言朴实刚健、细腻清新、富有激情。
丁玲延安时期的散文创作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
先声,是丁玲晚年散文成熟的先兆,在文学史上,它首创了反映新人新生活的写作
作风,影响了解放区以及解放后的文学创作,是新中国文学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