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农作物和植物源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研究

刘光明  
【摘要】: 转基因生物(又称基因修饰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指用基因工程技术或者其他现代生物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转基因植物是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转基因生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目的基因将被转入种类更加繁多的作物中,GMO的数目和复杂性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GMO已进入我国,而我国的非转基因农产品也急需走出国门。 尽管世界各国对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还有很大的争议,管理法规也存在差异,但加强GMO的研制、生产、监督、管理和检验成为共识。目前,与GMO检测有关的国际标准尚未出台,我国对GMO的检测也无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GMO检测技术,是对GMO实施安全管理的基础,也是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餐桌安全,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研究农作物和植物源性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目的在于发展GMO的定性筛选、鉴定分析和定量检测方法,为实施GMO检测与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最终建立快速、高效和准确的GMO标准检测方法提供依据。 本文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田间试验和商品化转基因农作物的主要信息,根据转基因农作物中最常用的外源DNA的序列特点,自行设计选择了多对引物及相应的探针。经过反复比较、证实,本文设计选择的引物与探针适用于GMO的实际检测。 在DNA提取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其衍生技术,利用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甜椒等多种已知标准样品,建立了多种农作物和植物源性食品的GMO定性、半定量和定量检测方法: 1、在单基因定性检测技术方面,针对现有的商品化GMO中大多数含有花椰菜花叶病毒35S(CaMV 35S)启动子和胭脂碱合成酶基因(Tnos)终止子的特点,本文建立了CaMV 35S启动子和Tnos终止子的定性PCR筛选检测方法。 选用针对CaMV 355启动子和丁nos终止子序列的特异性内切酶为刀n!和八污矛! 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确认,并首次将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应用于 GMO定性PCR检测的快速验证,即将末端生物素修饰的ssONA探针固定在传 感器芯片表面,通过BiacoreX仪直接现场测定探针与PCR产物的专一性杂交 而产生的光信号的变化过程。本文报告的GMO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方法 为实现GMO检测的自动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在多基因定性检测技术方面,本文在优化并确定了多基因PCR反应条 件的基础上,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多基因PCR产物进行鉴定:①采用共价结合方 法将多个探针(标记氨基)固定在Biodyneoc膜上,将5’端标记生物素的多基 因PCR产物与膜上的探针进行杂交及显色反应,首次建立了GMO的多基因 PCR一膜相杂交检测方法,实现了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多种转基因成分的目 协 ................… 提高了检测效率与准确率。②利用自行处理获得的异硫氰酸基修饰的国产玻 确定了芯片制备条件, 标片 芯片;待检样品经多基因 通过全自动芯片点样仪制备了转基因检测低密度基因 PCR扩增及用荧光染料标记的三磷酸脱氧胞昔进行荧 光标记,优化了芯片探针与PCR产物的杂交反应条件,杂交后的芯片进行扫描 分析,建立了高通量、自动化的低密度基因芯片检测方法,为实现GMO的高效 检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 3、在半定量检测技术方面,本文首次建立了GMO的PCR一EUSA液相杂 交半定量检测方法,即优化并确定了PCR一酶标板杂交反应条件,将5’端标记生 物素的PCR产物与5’端标记地高辛的探针呈液相混合,在PCR管中原位进行 液相杂交,杂交产物通过链霉亲和素被固定在酶标板孔表面,然后进行EUSA 测定。本文报告的GMO PCR一EUSA液相杂交方法使扩增与杂交反应在同一 尸CR管中完成,有利于实现操作自动化和结果数值化。 4、在定量检测技术方面,本文分别选择了内源基因大豆植物凝集素(Ieotin)、 玉米转化酶(i nvertase)和外源基因CaMV 355、抗草甘麟除草剂的5一烯醇式 丙酮酞莽草酸一3一磷酸合成酶(cp4epsps)、抗欧洲玉米螟的苏云金芽饱杆菌 杀虫毒蛋白(c ryIAb)、Tnos的三种荧光探针(分子信标探针、TaqMan探针和 荧光双链探针),优化了探针浓度、镁离子浓度以及变温曲线、杂交曲线等反应 参数,在PCR反应过程中分别以JOE(或TET或HEX)和FAM两种荧光通道 信号分别追踪同一样品ONA的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的扩增动力学变化,以二者 的循环阑值之差对GMO系列浓度梯度标准品制成定量标准曲线,建立了GM大 豆和GM玉米的三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实现了对GMO的准确定量分析, 基本达到了操作自动化和过程标准化的要求。其中分子信标一荧光定量PCR方法 具有特异性较高、荧光阂值较低的特点;TaqMan一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探针 设计较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荧光双链探针一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高、 荧光闭值低、成本低的特点。本文还利用荧光双链探针的特点,创立了一个反应 管中同时筛选检测CaMV 355和Tnos两种转基因成分的多基因荧光定量PCR 方法,该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为规避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可能存有危险 转基因食品今起要标明身份[J];广西粮食经济;2002年02期
2 王志民;福建检验检疫局“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技术论文专栏”后记[J];检验检疫科学;2002年03期
3 蔡亚娜 ,缪绅裕 ,黄晓兵;试述潜在的环境问题——转基因生物的危险[J];城市与减灾;2001年06期
4 李兵文;;转基因生物的七个说不清[J];北京农业;2007年35期
5 王长永,陈良燕;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的原则和一般模式[J];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02期
6 郑伟章;张彦华;;转基因生物对人类的种种危害[J];中国国情国力;2005年04期
7 静安;;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转基因生物[J];世界博览;1999年09期
8 白云;;转基因生物的影响[J];环境;2002年05期
9 金微;;转基因争论背后的鬼魅身影[J];绿叶;2010年10期
10 何秀玲;张一宾;;EFSA与各会员国讨论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方法[J];农药市场信息;2008年15期
11 苏仙绒;基因、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12 傅双琪;;警惕转基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J];农药市场信息;2002年13期
13 刘毅;全球关注生物安全[J];中国青年科技;2003年07期
14 马荣;转基因生物在医药业中的开发应用[J];今日科技;2000年10期
15 郑华;食品与农业中的转基因生物:现状与前景[J];检验检疫科学;2002年03期
16 王幸斌,徐天兴;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探讨综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年02期
17 陈光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估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0年04期
18 ;欧洲食品安全局举会讨论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工作[J];山东农药信息;2009年10期
19 许壮仙;法国农业领域里的转基因生物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7年03期
20 ;美、日、欧盟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模式[J];河北畜牧兽医;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祥;罗华欣;李自美;王升才;;华坪县转基因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2 林宗浩;;风险社会语境下转基因生物(GMO)的法律监管问题——以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为中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3 王小花;傅春玲;;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豆转基因成分[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4 林卫东;;浅谈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风险及其防范对策[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立军;喻大昭;杨小军;王少南;张汉亦;;植物源病毒抑制物质研究进展[A];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小钢;;改性活生物体越境转移之若干法律问题研究[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7 雷秉乾;;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及安全管理[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8 王小军;;我国生物安全管理法律问题研究[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9 黄海燕;王爱民;宫知远;石耀华;;水生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付文佚;;论WTO中的消费者知情权——以转基因食品标签为例[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光明;农作物和植物源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徐景升;转基因农产品检测基因芯片研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3 刘召;脐橙螟蛾对植物源挥发气味物质的感受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国坤;植物源小分子物质对烟草花叶病毒及四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5 肖唐华;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特性及其安全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茅慧玲;植物源性物质对生长湖羊瘤胃发酵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敖金霞;主要粮食作物深加工制品转基因检测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余建坤;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9 许嘉;利用生物芯片技术检测转基因农作物[D];复旦大学;2007年
10 于文轩;生物安全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转基因生物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靳鹏;转基因生物商业化应用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冯亮;转基因生物风险监管体系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许溪;转基因生物损害的国际赔偿规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韩放;转基因生物选择标记基因与对照基因及检测技术初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6 杜亚玲;论我国转基因标识制度的完善[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刘润强;植物源杀蚜复配增效制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戴美玲;技术标准对我国转基因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夏娟;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管庆丰;基因棉粕检测及其转基因成分在饲料加工工艺中的降解规律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洪美;“肚子”问题再次将转基因生物推到聚光灯下[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2 北京蔚蓝远景品牌顾问机构 曾朝晖;转基因危机考验雀巢[N];中国工业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彭莹;亨氏转基因危机:洋品牌监管漏洞突显[N];民营经济报;2006年
4 国家粮食局研究员 丁声俊;对转基因生物的疑虑和安全管理[N];粮油市场报;2002年
5 侯晓玲;规范转基因 将选择权交给公众[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南京农业大学 邵涛 教授;转基因饲料安全生产问题及其应对策略[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7 宫江梅 本报记者  刘红兵;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备受各界关注[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8 姚润丰;未来10年中国转基因生物将增长[N];经济参考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黄胜利;转基因生物商业化种植须完善法律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记者  曾浩;市场上大豆油近七成是转基因产品[N];南京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