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海域微型硅藻的生态学特征和分类学研究
【摘要】:
选择我国近海的代表性海域:胶州湾、长江口海域、厦门西港、厦门筼筜湖、广东大亚湾和香港海域,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微型硅藻的生态特征和分类学研究,生态学特征研究包括微型硅藻在各代表性海域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组成、细胞数量、时空分布、季节动态以及群集结构;分类学研究包括对各个微型硅藻种类进行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分类特征描述和生态分布研究,获得新种以及我国新记录的科、属、种和变种,另外,选择我国近海海域重要的赤潮原因种:骨条藻和拟菱形藻种类进行模糊种的分类学研究。结果如下:
1、于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间,每月采样一次,研究了胶州湾的微型硅藻群集,共鉴定微型浮游硅藻23属69个种和变种。各季节的优势种组成变化大,周年优势种类是隐秘小环藻Cyclotella cryptica和极小舟形藻Navicula perminuta,其周年细胞数量分别为3.86×104cells/L和3.4×104cells/L,在微型浮游硅藻周年总细胞数量中的占有比例分别为8.41%和7.41%。各季节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变化范围在4~125.6×103cells/L,平均值为3.53×104cells/L。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2006年4月达到最高值(1.26×105cells/L)。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总硅藻细胞数量中的平均占有比例为83.59%。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3.22。
2、分别于2002年5月、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研究了长江口赤潮高发海区的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共鉴定微型浮游硅藻38属的101个种和变种。玛氏骨条藻是该海域占据绝对优势的种类,最高细胞数量达到1.03×107cells/L,周年细胞数量在微型硅藻周年总细胞数量中的占有比例达到81.41%。微型浮游硅藻的种类数(9.79种)和细胞数量(6.57×105cells/L)都在2003年8月份达到高峰值。在垂直分布上,底层海水中微型硅藻的种类数和细胞数量都高于表层海水。在水平分布上,表层和底层海水中的微型硅藻均主要分布在东经122.5~123o、北纬30~31o附近的海域。微型浮游硅藻细胞数量在总硅藻细胞数量中的平均占有比例为83.08%。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1.73。
3、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间,每月采样一次,研究了厦门西港的微型浮游硅藻群集,共鉴定微型浮游硅藻48属的143个种和变种。骨条藻是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类,周年细胞数量达到4.21×106cells/L,在微型浮游硅藻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