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与群落动态研究
【摘要】:
香港海域是我国的赤潮高发区之一,浮游植物的长期监测是海洋环境调查、海水水质监测、赤潮研究的基础。本论文通过对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香港海域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的种类鉴定分析,对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种群分布特征和群落组成结构与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并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变动的规律和主要机制。
结果如下:
1.香港海域的盐度在平面分布上有显著的地理差异。根据受珠江口淡水的影响程度,将香港海域分成东部、中部、南部和西部水域,受珠江口淡水影响的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形成了西部河口性质的水域和东部海洋性质的水域,使不同水域出现了不同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2.香港海域营养盐水平整体较低,总无机氮和总氮变化范围分别为0.01~0.96mg/L、0.06~1.17 mg/L,正磷酸盐和总磷变化范围分别为0.002~0.079mg/L、0.02~0.16 mg/L,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0.05~3.3 mg/L。与20世纪80年代末的数据比较有显著下降,而与1999年的数据比较则相对稳定。
3.本研究共鉴定到浮游植物254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硅藻51属177种,甲藻22属64种,硅鞭藻3属4种,裸藻1属1种,针胞藻2属2种,金藻1属1种,隐藻1属2种,蓝藻1属2种,绿藻1属1种。硅藻仍然是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占总种数的69.69%。其中,出现种类最多的是角毛藻属(Chaetoceros),有27种,占10.63%;但在细胞密度上以骨条藻为优势,占了总细胞密度的44.69%。
4.与历史资料比较,香港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化,由原来的硅藻绝对优势转变为在一定季节和区域出现了甲藻或隐藻占优势的情况。2000年春季的优势种是伸长斜片藻(Plagioselmis prolonga),而夏、秋、冬三季节以硅藻为优势,主要优势种有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微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imus)、冰河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2002年的春季和夏季主要的优势种是骨条藻(Skeletonema spp.),而在秋季则出现以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为主要优势种,冬季的优势种是冰河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和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2004年的春季、夏季和秋季仍然以硅藻为优势,主要的优势种有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和脆根管藻(Rhizosolenia fragillissima),但冬季的优势为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
5.香港海域浮游植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显著,一般春季和冬季的细胞密度较低,细胞密度的高峰均出现在夏季和夏末秋初。2000年、2002年和2004年的年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2.65×105cells/L、6.90×105cells/L和7.73×105cells/L,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因受珠江口淡水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平面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东部水域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而中部、南部和西部水域则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通常在夏季大量径流注入时形成细胞密度的高峰。
6.从群落组成来看,东部水域甲藻和其他藻类所占比例相对高于其他三个水域;而中部水域、南部水域和西部水域多数季节以硅藻为优势,但其他藻类的比例高于甲藻。
7. 2000年、2002年和2004年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6、2.54和2.17,逐年略呈递减的趋势但总体较稳定。调查期间,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42,均匀度平均值为0.54,属于中等水平。
8.对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总氮、总磷、硅Si、TN/TP、Si/TN、Si/TP)进行了逐步回归,结果表明,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与盐度、硅含量和TN/TP值相关性极其显著,说明盐度、硅含量和TN/TP值是影响香港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素。
|
|
|
|
1 |
丘耀文,朱良生,李锦蓉,梁松,齐雨藻;赤潮过程浮游植物与营养物质时间变化率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2 |
朱根海,许卫忆,朱德第,施青松,张健;长江口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与水动力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3 |
杨珏;汪德爟;;浮游植物生态行为初步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6年04期 |
4 |
王洪礼;向建平;葛根;;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预报浮游植物总量分析[J];海洋技术;2006年03期 |
5 |
张前前,王修林,祝陈坚;赤潮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的研究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
6 |
周玉航,林以安,潘建明,刘小涯,叶瑛;东海近海赤潮水体中酯酶活性测定及其意义[J];海洋通报;2003年05期 |
7 |
吴京洪,杨秀环,唐宝英,李锦蓉,张展霞;大亚湾澳头增养殖区赤潮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Ⅰ.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8 |
张正斌,刘春颖,邢磊,任春艳,刘莲生;利用化学因子预测赤潮的可行性探讨[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9 |
卢敏,张龙军,李超,邹立,张经;1999年7月胶州湾东部赤潮生消过程生态环境要素分析[J];黄渤海海洋;2001年04期 |
10 |
孙军,刘东艳,杨世民,郭健,钱树本;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2年05期 |
11 |
杜虹,黄长江,陈善文,朱琳,张瑜斌,董巧香;2001—2002年粤东柘林湾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3年06期 |
12 |
矫晓阳;透明度作为赤潮预警监测参数的初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
13 |
周凯,黄长江,姜胜,黄文魁,董巧香;2000~2001年柘林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变动的周年调查[J];生态学报;2002年05期 |
14 |
陈扬,赖锡军;赤潮生态动力学模型初探[J];海洋湖沼通报;2003年04期 |
15 |
顾德宇,许德伟,陈海颖;赤潮遥感进展与算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年06期 |
16 |
王修林,张蕾,韩秀荣,祝陈坚,葛明;营养盐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数学模型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
17 |
徐宁,吕颂辉,段舜山,李爱芬,刘振乾;营养物质输入对赤潮发生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
18 |
林永水,周近明,黎爱韶;盐田水域多纹膝沟藻赤潮发生过程的生态学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1993年01期 |
19 |
Terttu Finni;Kaisa Kononen;Riitta Olsonen;Kerstin Wallstrm;马志华;;波罗的海蓝藻赤潮的历史[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1年Z1期 |
20 |
林祖享,梁舜华;探讨影响赤潮的物理因子及其预报[J];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