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铜绿微囊藻生物钟蛋白的节律检测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罗志勇  
【摘要】: 生物钟是广泛存在于蓝藻、植物和动物细胞中的内源计时系统,它对各种代谢和行为的实时调控使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日变化(如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物钟一般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即在稳恒条件下生物钟仍然能以近似24h的周期自由运行;光/暗和温度信号能重置生物钟时相;生物钟周期长度具有温度补偿性。 蓝藻是具有生物钟的最简单生物,蓝藻生物钟的核心是kai基因簇及其编码的蛋白KaiA、KaiB和KaiC,这三种蛋白相互作用调节KaiC的磷酸化状态,从而产生昼夜节律信息。KaiC的磷酸化循环是昼夜节律的起搏器,调控包括kai基因在内的相关基因的节律性表达。 为了研究铜绿微囊藻中Kai蛋白的表达节律,我们将三种kai基因分别构建到pET-His中进行原核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后免疫小鼠,分别制备了抗KaiA、抗KaiB和抗KaiC的抗血清,并利用这些抗血清对藻细胞中的KaiA、KaiB和KaiC的表达节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20中KaiA蛋白含量在昼夜周期的各个时相都保持较高含量,不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而KaiB和KaiC蛋白含量及KaiC的磷酸化过程则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其中KaiB含量与KaiC含量及KaiC磷酸化程度呈反相变化。 通过pull-down实验,我们证明了任何两个Kai蛋白之间以及KaiA和KaiB自身都能发生相互作用,Kai蛋白间的相互作用通过far-western再次得到了验证,并且发现KaiC与KaiA或KaiB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强于KaiA与KaiB的相互作用。而SDS-PAGE结果也表明KaiA或KaiB能形成二聚体结构。 以His_6-KaiB为诱饵,通过pull-down首先从铜绿微囊藻7820钓到三个与KaiB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一个确定为HSP70-2,其余两个未知。然后,用同样的方法从集胞藻6803中也钓到了HSP70-2,此外还从中筛选到一个与KaiB相互作用的膜蛋白MP。我们推测HSP70-2可能与生物钟的抗热机制有关,通过与KaiB的相互作用实现昼夜节律的温度补偿效应。KaiB可能通过与MP相互作用而锚定在膜上,从而调节它在胞质与膜上的分配比例,最终调控钟蛋白复合物的形成与解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董昆明;缪莉;李楠;周晓见;靳翠丽;封克;;广玉兰叶片浸提液中抑铜绿微囊藻化学成分分析[J];环境化学;2011年07期
2 胡威;章典;冉颖霞;张庭廷;;穗花狐尾藻对淡水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英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余游;冉奎林;张涛;;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生理影响研究进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4期
4 李今;华江环;;几种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毒性效应[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刘书宇;吴明红;顾晓婧;;电子束辐射对铜绿微囊藻生理活动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6 薛凌展;陈小晨;黄种持;林学文;黄柳婷;赖明勇;;温度和磷交互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7 靳翠丽;周晓见;李楠;缪莉;董昆明;封克;;广玉兰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5期
8 赵晓东;潘江;李金页;陶晓磊;庞坤;;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非稳态营养盐限制条件下的生长竞争特性[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9 毕相东;刘红玉;杨雷;孙学亮;张树林;;TTPC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8期
10 李娜;毕永红;高大文;胡征宇;任南琪;;大气CO_2浓度变化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11 倪利晓;任高翔;陈世金;郝向阳;李勇;朱亮;;酚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对铜绿微囊藻的联合作用[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12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SCI-E收录)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1年第4期论文导读[J];海洋科学;2011年06期
13 彭亮;陈伟;宋立荣;;微囊藻胞内毒素的提取方法[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14 陈奕蓉;;滇池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组合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11年05期
15 陈江莲;章军;徐虹;;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N/P条件下藻细胞DNA含量[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6 姚玲爱;赵学敏;周广杰;完颜华;蔡立梅;胡国成;许振成;;广东省高州水库春季蓝藻水华成因初步探讨[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17 叶姜瑜;张将;钟以蓉;;响应曲面法优化溶藻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18 倪利晓;陈世金;任高翔;郝向阳;;陆生植物化感作用的抑藻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Z1期
19 蔡卓平;段璐洋;肖群;段舜山;;风浪扰动促进中肋骨条藻和球形棕囊藻增殖的模拟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4期
20 金卫根;唐婷婷;;抚河河口浮游藻类生态分布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晓会;施定基;马为民;吕中贤;杜桂森;;铜绿微囊藻的光合生态生理学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2 崔莉凤;方群;赵硕;;铜绿微囊藻与混合藻生长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郝赤;阎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秦朝阳;刘雪华;赵金博;;不同磷浓度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高光谱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施定基;贾晓会;冉凌飞;王军成;惠凯林;C.Johnson;;铜绿微囊藻和聚球藻7942受化感抑制的比较[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7 段静波;刘文清;张玉钧;王志刚;肖雪;王欢博;;环境影响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8 宋东辉;王思思;朱赟;侯李君;童艳;施定基;;小规模提取微囊藻质粒的方法学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洪喻;胡洪营;黄晶晶;;不同溶剂提取芦竹化感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效果比较研究[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卫民;亚硝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2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兵之;伊乐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4 母锐敏;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崇;基于细胞和群落特征的湖泊水华预警因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郑宾国;辐照技术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王翠华;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杀菌灭藻及其藻毒素去除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楠;用于高盐度再生水富营养化控制的蓖齿眼子菜克藻效应与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耿红;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对轮虫影响的生态毒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10 晏全香;改性层状硅酸盐矿物/微生物复合新型絮凝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勇;铜绿微囊藻生物钟蛋白的节律检测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D];厦门大学;2007年
2 黄晶;筛选与铜绿微囊藻生物钟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D];厦门大学;2009年
3 张靖天;响应曲面法优化铜绿微囊藻生长条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4 李艳红;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5 张燕伟;铜绿微囊藻在水环境中生态作用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6 张娟;低价磷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7 江林燕;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朱金余;不同培养条件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不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9 吴丽;生物源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波;铜绿微囊藻与小球藻种间竞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宋长太;蓝藻难找 养鱼才好[N];湖南科技报;2004年
2 记者 白剑峰;太湖部分水域发生蓝藻[N];人民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李田生;云南大力治滇池[N];西部时报;2004年
4 记者 卜瑜 通讯员 赖南坡 江小燕;南水水库蓝藻得到控制[N];广州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邓琴;破解难题 确保安全[N];韶关日报;2009年
6 记者 蒋跃 李梅;专家调研认为蓝藻水华尚未形成[N];玉溪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