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贸易失衡与政策选择:中国的经验
【摘要】:
在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攀升、外汇储备屡创新高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为了遏制贸易顺差,减少贸易摩擦,中央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此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比率不断走高,迄今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经在6%以上。出人意料的是,我国贸易失衡的格局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日益变得严重。在此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是否太小?到底应如何解决巨额贸易顺差问题?
在理论层面上,汇率与贸易余额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宏观经济学中一个经典的研究课题。1980年代以后,随着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变化,有关汇率与贸易余额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完成了从原先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向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转变,并且于1990年代之后在放宽完美预见性和确定性等价假设的情况下,构建起一系列用于解释经济主体处于不确定性世界中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关于汇率与贸易余额之间关系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文着重介绍了有关汇率与贸易余额之间关系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进展,并且基于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和我国贸易余额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揭示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来源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在第1章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交待之后,第2章沿着“静态局部均衡模型→动态局部均衡模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演进脉络,系统地回顾汇率与贸易余额之间关系研究的已有进展。本文指出,尽管以Marshall-Lerner条件、Laursen-Metzler效应和J曲线等为代表的局部均衡模型在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上无法超越以跨期优化方法为基础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但它们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洞见。有鉴于此,在提出本文赖于分析的理论模型之前,Marshall-Lerner条件、Laursen-Metzler效应和J曲线等理论内容在本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关这些知识的介绍出现在第3章。
在Hoffmaister and Roldos(2001)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之上,第4章提供了关于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贸易余额之间的经验证据。由于实践中所采用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比率只是名义汇率,难以反映人民币币值的实际变化情况,因此,本章首先应用相关数据计算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随后,在介绍已有经验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结构式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利用1995年1月至2006年6月的季度经济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余额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3章所做的理论研究和第4章的经验证据表明,汇率变动对贸易余额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为了寻求解决贸易失衡问题的有效途径,必须对持续贸易顺差的来源和成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第5章分别从贸易方式、国别分布和商品结构等多个视角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来源,并在建立一个一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进行全面的剖析。
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是,面对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及由此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问题,我国政府应按照内部—外部经济均衡的逻辑框架,寻求相应的政策组合,这除了继续按照既定的步骤对人民币汇率继续进行调整之外,还应改变已有的鼓励出口而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同时,在刺激内需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