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
【摘要】:
本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和劳动经济学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进行了探讨,集中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我国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二是运用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在总量、结构和规格方面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及其原因。三是重新审视了不同历史阶段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改革措施及其成效。
通过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本论文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高校人才培养在规模、结构和规格上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但不同历史阶段矛盾的焦点不同。前市场经济时期矛盾的焦点是人才供给全面短缺;90年代初至扩招以前矛盾的焦点由人才数量短缺开始向人才结构和规格与劳动力市场之间错位转变;扩招以来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人才结构、规格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错位上。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的周期变化与经济周期变化基本吻合,但受国家政策影响显著。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和经济增长都呈周期变动,高校人才培养规模通常比经济增长晚一年左右到达波峰和谷底,但是前者的振幅要比后者大得多。当国家出台重大的教育政策时,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的波动很大,通常在同年或一年后达到波峰或谷底。
第三,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低是阻碍大学生通向西部和农村的根本原因。大学生不愿意去西部和农村就业,固然会受到就业观念的影响,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市场分割,并由此产生了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差异过大,人才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困难等问题。大学生去西部和农村就业意味着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回收困难,而且如果想返回东部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必须支付巨额工作转换成本。这是阻碍大学生流向西部和农村的根本原因。因此,仅仅依靠宣传无法改变大学生集中在东部和城市就业的现状,缩小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差距,减少劳动力市场分割,才是促进大学生通向西部和农村的根本出路。
第四,增量改革是二十多年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主要改革模式。大部分改革都是以增量改革为先导,在不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当增量改革达到一定程度时,再由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最终达到改革的目标。
第五,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不能有效对接的原因很多,既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原因,也有高等教育系统之外的原因。高校只能在调节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规格上有所作为,但是无法解决由国家政策的不连续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带来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不对接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只能对人才供求的错位承担有限责任。
针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本论文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一,加强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提高企业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二、依靠校友资源加强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查和预测。三、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增强高校面向市场办学的意识和能力。四、下放专业设置权,提高专业设置的市场针对性。五、建立专业设置与人才供求的预报和预警机制。六、减少劳动力市场分割,促使大学生通向西部和农村。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对“对接”、“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等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做了新的界定。第二,对不同历史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在总量、结构、规格方面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对比研究。第三,得出了几点新的结论。
|
|
|
|
1 |
钱立群,周春丽;试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J];教育探索;2000年10期 |
2 |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
3 |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
4 |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
5 |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
6 |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7 |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
8 |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
9 |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
10 |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
11 |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
12 |
郭萍,茅志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
13 |
张卫东;用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审视和思考[J];石油教育;2004年05期 |
14 |
谢海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0期 |
15 |
刘晓舒;图书馆在现代人才培养中所扮演的角色[J];中国人才;2004年12期 |
16 |
韩冰;浅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7 |
凡奇;;注重先进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J];红旗文稿;2004年10期 |
18 |
周文富;课外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化学;2004年03期 |
19 |
赵锦英,潘琪;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到多样化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5期 |
20 |
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