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疆知县蓝鼎元的乡村治理研究
【摘要】:
文章运用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法,首先考察了蓝鼎元乡村治理前的海国社会及当地的县官群体,既而探析了蓝鼎元乡村治理的基本途径与效果,在比较分析中解读海疆地区难治的深层含义,并力图揭示出其乡村治理背后的社会逻辑与历史发展进程;笔者希望借此总结、检视清代知县的乡村治理,为当今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讲述问题缘起,回顾古代县官的研究,交待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所用史料及写作框架。文章认为,就区域社会史的角度探析县官的乡村治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清代乡村社会的了解,弥补学界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第二部分考察了潮普地区的乡村社会与县官群体。文章指出,针对“海国”社会颇难治理的现实,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乃至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乡村治理体系,然而,在县官任用上却没能采取相应措施,反而出现重大失误。
第三部分首先对蓝鼎元海国乡村社会的治理实践予以述评,既而从内陆知县的比较中凸显蓝鼎元乡村治理的区域特性与个人特点,最后从深层上解读了知县蓝鼎元的双重性品格与矛盾性品格。通过上述努力,一方面,笔者力图揭示出蓝鼎元乡村治理的基本面相,明晰治理者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笔者试图探究海疆地区难治的内层含义,思考蓝鼎元乡村治理背后的社会逻辑与历史发展的进程。
余论部分首先检讨了研究过程,进而提出了“统域”与“自域”的理论假设,以回答“清代知县与乡村治理的关系”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