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东盟运行机制
【摘要】:
多边主义是依据普遍的行为原则,协调多个国家或国际行为体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国际联盟的诞生标志着全球性多边主义的兴起,东南亚地区成功的多边主义实践肇始于东盟组织。成立初期,作为地区组织的东盟其成员国只有5个,代表性明显不足,因而它推动的多边主义是从次区域开始的。东盟在成立宣言中界定自身为经济和社会合作组织,但冷战期间它反而在政治合作方面取得较明显的成就,经济合作上成效甚微;对外交往获益较多,内部合作方面却无法令人满意。这段期间,东盟的运行机制是借助多边主义使成员国认可和接受东盟的运行规范。
冷战结束后,东盟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末,东盟基本上完成了扩大进程。这样,东盟倡导的多边主义就由次区域形式向地区性多边主义发展。不仅如此,东盟还倡导和推动了东盟地区论坛(ARF)、亚欧会议(ASEM)和“10+3”(APT)合作进程等跨地区性多边主义。这些多边主义实践既有安全领域的,也有经济领域的,涉及议题特别纷繁复杂。多边主义的拓展使东盟获得极大的政治好处,但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东盟主导的多边主义既增加了组织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的难度,也无法使地区外大国普遍接受东盟的运行规范,尤其是严格遵守不干涉主义和“东盟方式”。尽管存在这些制约,未来东盟将更加善于借助多边主义形式来维护和扩大组织的整体利益和成员国利益。
本文阐述了东盟倡导和推进的多边主义的运行情况,分析了它的发展特点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内外压力及其发展前景。此外,本文认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多边主义理论运用到东盟的多边实践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说服力;同时认为,东盟的地区性多边实践也丰富和充实了多边主义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