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Ni~(2+)掺杂改性的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对胜利稠油的降粘作用

景萍  
【摘要】: 稠油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的原油资源,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石油消耗量的不断增加,稠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稠油具有粘度较高、密度较大的特点,使其开采、集输和加工非常困难。稠油化学改质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本论文采用Ni~(2+)掺杂改性的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Ni~(2+)/SZ)对胜利油田的稠油油样进行催化改质,这是将固体超强酸运用到重质油改质方面的尝试。 Ni~(2+)/SZ的制备过程对其催化性能有很大影响。通过采用胜利稠油降粘反应作为评价方法,对比不同焙烧温度和不同镍离子浓度下制备的Ni~(2+)/SZ的催化降粘性能,得到制备该催化剂适宜的焙烧温度为650℃,适宜的镍离子浓度为0.2 mol·L~(-1)。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含硫量大小、晶型和酸中心结构分别采用BET、TG、XRD和FTIR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催化降粘效果最好的Ni~(2+)/SZ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合适的含硫量;晶型为四方相和单斜相混合,且四方相占主导,表面分布有微量的硫酸镍晶体;结构中含有机酸酯结构,能诱导其形成超强酸。 确定了制备Ni~(2+)/SZ适宜的焙烧温度和镍离子浓度后,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对1#胜利稠油催化降粘反应的影响。当反应时间为8 h~24 h时,1~#油样的降粘率相差不大;当Ni~(2+)/SZ的用量从0.01 g/(100 g oil)增至0.05 g/(100 g oil)时,1~#油样的降粘率随之增大;水的存在对1#油样催化降粘反应不利;甲醇能吸收1#油样催化降粘反应的产物,促进反应进一步进行。 为研究胜利稠油经催化降粘反应后粘度降低的原因,将100 g 2~#胜利稠油和0.05 g Ni~(2+)/SZ混合后于高压反应釜中240℃下反应24 h,反应后,油样粘度降低,降粘率达到57.7%,比不加催化剂体系稠油降粘率提高了21.3%。通过GC分析反应后釜中气体,发现有H_2S、COS、CS_2、CH_4和C_3H_8等气体生成;反应后,2~#油的总烃含量由原来的74.71%增加到86.08%,非烃含量由25.29%降低为13.92%;杂原子S、N含量降低。此外,由红外谱图分析得知,稠油在催化降粘过程中,发生了部分脱烷基侧链的反应,而且其芳香烃含量增加。根据化学键理论,C-O键、C-S键和C-H键中,C-S键的键能最小。同时,由于S的电负性大于C,故在有机硫化合物中,S带负电而C带正电,所以与催化剂结合的水分子中的H~+进攻S,而OH~-进攻C,使电子云发生偏移,造成了C-S键能的进一步降低。因此,在反应过程中,稠油中有机硫化物的C-S键断裂,从而使沥青质的含量降低、稠油的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因此稠油的粘度降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静;李传宪;辛培刚;;降粘剂结构对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徐博;周明;雷欣;;一种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稠油降黏性能评价[J];广州化工;2011年11期
3 ;《断块油气田》稠油增刊组稿通知[J];断块油气田;2011年04期
4 ;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4期
5 董殿泽;胡新民;王玉宝;侯风玉;唐会珍;朱庆林;;点滴加药装置在稠油井上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6 漆萍;;克拉玛依将开发超稠油资源[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1年04期
7 支树洁;张冬敏;张立新;欧阳欣;霍连风;张鑫;;油温回升对含蜡原油添加纳米降凝剂改性影响[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向海东;;钻井液用抗高温降粘剂的研究动态与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6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朱建华;;利用稠油降粘剂和环己烷水热裂解改质辽河超稠油[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2 司江涛;杨峰;吴国斌;秦桂云;谢先华;;东辛稠油开发配套技术[A];胜利南区稠油开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长会;李玉星;;超临界CO_2降粘技术及其在特超稠油输送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山东石油学会稠油特稠油地面集输与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广鑫;;基于磁场中磁核分析的原油防蜡降粘机理研究[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唐明云;施安峰;贾江涛;吴斌;王晓宏;;考虑轻油组分的SAGD过程热采稠油数值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贾文玲;卢新甫;梁永涛;;破乳剂在原油开采中的应用[A];山东石油学会稠油特稠油地面集输与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孙守国;康小军;刘洪芹;高凤艳;;辽河稠油蒸汽吞吐后期接替技术研究[A];稠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李建军;陶志国;刘希先;;疏松砂岩稠油油藏油井动态“一井一策”管理办法[A];第四届胜利油田北部油区疏松砂岩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安书林;伍险峰;邓子刚;;空心杆闭式循环加热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A];山东石油学会稠油特稠油地面集输与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田荫怀;;发挥稠油资源优势 生产优质道路沥青[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川;双亲型稠油水热裂解降粘催化剂的合成及反应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冷一欣;聚天冬氨酸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刘立平;吉林油田套保油区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2008年
4 王元庆;低温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5 陈尔跃;辽河稠油井下改质催化体系的研制与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6 关润伶;稠油组分的结构分析及降粘剂的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陶磊;超稠油油藏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周晓红;稠油油水混输规律及工艺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9 谢美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加工性能改进和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郭龙;特超稠油油藏复合驱替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新秋;稠油热波耦合层内催化裂解降粘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凌伟;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作用于稠油的基础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崔文昊;稠油注蒸汽化学辅助层内催化裂解剂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赵明;等离子体处理稠油的机理与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景萍;Ni~(2+)掺杂改性的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对胜利稠油的降粘作用[D];厦门大学;2007年
6 李曼曼;超临界CO_2用于稠油长距离输送的探索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江涛;注超临界CO_2稠油输送工艺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张玉娜;含油固弃物处理方法及稠油降凝降粘方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党小卫;供氢剂在稠油水热裂解中的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10 吕小博;稠油油溶性降粘聚合物的合成及其降粘剂降粘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宠;河南油田稠油资源拨云见日[N];中国石化报;2003年
2 记者 杨明 通讯员 杨冬 蒋三德;辽河石化将成我国最大稠油加工基地[N];中国石油报;2007年
3 杨冬 蒋三德;辽河石化公司着力建设500万吨稠油加工基地[N];盘锦日报;2007年
4 李仲娟;砥砺四十载 特色铸品牌[N];辽宁日报;2011年
5 孙跃华 方文华;河南油田薄层稠油开采技术国内领先[N];中国石化报;2005年
6 高荆萍;大锅研制成功世界首台燃煤注汽锅炉[N];中国工业报;2007年
7 郝光灿 王新宇;“冷宫”里闪出高产井[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记者 孙洪滨 通讯员 赵庆东;沉寂40年后再获高产油气流[N];东营日报;2010年
9 记者 刘枫 通讯员 何智晴;克石化七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企业新纪录”[N];新疆日报(汉);2009年
10 记者 韩晓霞 宋杰 刘宪广;特色加工推动润滑油产品升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