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无针乌贼养殖生物学特性和血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摘要】: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曾是舟山渔场四大海产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进行人工繁育是对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进行保护和恢复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环境因子耐受性、生长特性、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以及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的分类及免疫特性等研究,为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增养殖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曼氏无针乌贼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习性发生了重大改变,养殖的曼氏无针乌贼由原来每年的单次到两次的繁育活动。曼氏无针乌贼的卵巢发育与温度有明显相关,较高的温度(21.5-23.5℃)可促进卵巢的发育。曼氏无针乌贼5月份成熟个体怀卵量在565-4430粒,一般在1015-2487粒,平均2021粒;10月份成熟个体怀卵量870-4354粒,一般在1705-2937粒,平均2399粒。怀卵量随胴长和体重的增大而升高;绝对生殖力和相对生殖力也与胴长和体重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对曼氏无针乌贼产卵附着基进行筛选,选择草绿色聚乙烯有结节网片作为附着基材料,对附着基进行结构优化。
对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发育生物学零度(C)为6.53℃,受精卵发育至刚出膜幼体的有效积温(K)值为397.13℃·d。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18.0-24.0℃,最适宜盐度范围为20.00-30.00,最适宜pH范围为7.0-9.0。曼氏无针乌贼仔稚幼体存活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18.0~26.0℃,盐度的适宜范围为20.00-30.00,pH的适宜范围为7.5-8.5。
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对活饵料的选择性极强,轮虫可作为曼氏无针乌贼的开口饵料。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仔稚幼体体长和体重增长较快,体长的总平均日增长率为2.86%,最高增长率为3.98%,最低增长率为1.93%;体重的总平均日增长率为8.61%,最高增长率为10.92%,最低增长率为6.76%。体重(W)与体长(L)的关系为:W=0.3038L~(2.909),R~2=0.9698,为均匀增长类型。幼体至成体生长阶段,体长和体重的日增长率降低,且表现出雌雄差异。曼氏无针乌贼雌体体长(L)与日龄(D)的关系为:L_(?)=0.1936D-9.416,R~2=0.9928;雄体体长(L)与日龄(D)的关系为:L_(?)=0.161D-6.266,R~2=0.9775。曼氏无针乌贼雌体体重(W_(?))与日龄(D)的关系为:W_(?)=4.2967D-289.12,R~2=0.9926;雄体体重(W_(?))与日龄(D)的关系为:W_(?)=3.9772D-264.44,R~2=0.9933。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为:雌体的体重W_(?)=3.1256L_(?)~(1.6398),R~2=0.9918:雄体的体重W_(?)=2.0268L_(?)~(1.8115),R~2=0.9846。
对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的胴长与胴宽、壳长与壳宽都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是随生长阶段和性别的不同而变化的。曼氏无针乌贼胴长和内壳长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因此内壳长度可作为曼氏无针乌贼生长的精确测量指标。
测定了养殖曼氏无针乌贼、野生曼氏无针乌贼和金乌贼肌肉生化成分。结果表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肌肉生化成分(鲜重百分比)水分含量为75.51±1.92%、蛋白质16.45±0.62%、脂肪1.16±0.068%、灰分3.51±0.30%、糖4.27±0.31%;比能值5.08kJ/g及E/P30.88kJ/g。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15.41%(湿重百分比),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6.16%,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比例为39.97%:呈味氨基酸含量为45.42%;氨基酸评分为82分,蛋白营养价值高。缬氨酸,色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酸(DHA)的含量最高,为5.0mg/g。样品富含钙、镁、锌、铁、磷等矿物质元素。曼氏无针乌贼肌肉是具有高蛋白、低脂类、低比能值、低E/P值等特点的优良食品。
采用三种染色方法对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进行染色,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可分为两类: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颗粒血细胞在体外有较强的吞噬能力,透明细胞的吞噬能力不明显。血细胞的密度随乌贼状态的不同而不同,饥饿乌贼的血细胞密度显著降低。正常乌贼血细胞抗菌活力U_a为0.352,饥饿组乌贼的血细胞抗菌活力U_a为0.287,患病组乌贼的血细胞抗菌活力U_a为0.376。正常乌贼血细胞溶菌活力U_L为0.225,饥饿组乌贼的血细胞溶菌活力U_L为0.178,患病组乌贼的血细胞溶菌活力U_L为0.316。活性氧的产生都随细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本实验设置的的最大细菌浓度10~8 cells/ml时,三种状态乌贼血细胞活性氧的产生量都处于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