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填海造地进程的初步研究
【摘要】:
随着近年来经济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日趋紧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地处沿海的厦门市更是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地赤字”问题,而填海造地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最便宜、最快捷、最自由的“三最”工程,也历来是沿海各地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大面积填海造陆,对城市经济的宏观发展,特别是对海岸带及海洋环境都会产生威胁。自1950年以来,厦门湾海域共进行62处围填海工程,围填海总面积达125.74 km~2。厦门市的填海造地在给厦门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海湾的形状,缩小了海湾的面积,进而严重制约了海域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全面把握填海现状,分析填海活动的演进过程,探求未来填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对于降低开发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海洋与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一种快速、准确及经济地识别填海造地时空分布的遥感解译方法,研究厦门市1973~2007年的填海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厦门市填海造地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以及填海对厦门海域产生的影响。
首先,在ERDAS软件和Matlab软件支持下,采用二值化法和Otsu法对厦门市1973年、1993年、2001年和2007年共4期遥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获得历史上厦门市在不同时期下填海造地的面积、规模和位置以及填海后的土地利用情况等信息。
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应阶段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对其进行填海驱动力分析以及相应的海洋环境累积影响分析。
最后提出厦门市填海造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