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角膜屈光手术分析
【摘要】:
虚拟器官的建模与仿真是当前国际上研究的前沿课题,眼睛作为人体中一个极为精密且十分重要的器官,其建模与仿真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角膜是人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眼睛的屈光度影响最大。角膜屈光手术通过改变角膜的屈光力来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由于手术方便、疗效显著,且不需要佩戴眼镜,因此受到人们普遍欢迎。而术后的应力分布及手术中采用的不同参数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一直是医患双方都比较关心的问题。运用有限元的方法分别建立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分析对比手术前后眼角膜的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可以为实际手术中不同情况进行预测,为实际的屈光手术提供指导。
本文首先分析了角膜的物理形态,在此基础上,简化了角膜的模型,分别建立了几种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常见的屈光手术(RK、LTK、LASIK)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分析,探索了屈光手术的实现原理,并详细分析了眼内压对角膜屈光手术的影响及各手术参数对角膜屈光手术的影响。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构建了RK手术前后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手术前后的角膜形态进行了仿真,分析了眼内压对正常情况下及RK手术后的角膜的影响,研究了RK手术中切口深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2.针对LTK手术的特点,首先对激光照射下的角膜进行了热分析,研究了角膜在激光照射后的热分布及热传递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LTK手术后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在相同眼内压作用下不同光学区半径对LTK手术的影响以及相同光学区直径下不同的眼内压对角膜的影响。
3.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进行了简化分析,首先建立了手术后的角膜有限元模型,然后详细分析了手术中切削厚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及眼内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并对RK手术和LASIK手术来治疗近视做了对比分析,从结果来看,RK手术用来矫正低度近视而LASIK手术可以用来矫正高度近视是有科学依据的。
|
|
|
|
1 |
方正平;速尿降低眼内压的临床观察[J];新医学;1990年09期 |
2 |
阎保丽;苏鸣;李彦存;;我国正常儿童1742例(3418只眼)眼压值的调查[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3 |
栾春生,陈晓明,邓应平,王琳,刘东敬,崔敏,黎静;兔眼中央角膜厚度与Perkins压平眼压关系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5年07期 |
4 |
Duggal P.;Klein A.P.;Lee K.E. ;B.E.K. Klein;刘炜;;遗传对眼内压的作用:Beaver Dam眼科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5年07期 |
5 |
朱志华;高明;张闻宇;;老年腹腔镜胆囊手术对患者眼内压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07期 |
6 |
李秋硕;;减压阀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23期 |
7 |
克麦尔·艾则孜;王奇有;贠萍;张莉;蒋升;伊力多斯·阿力什;;高血压患者眼内压特征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7期 |
8 |
唐若;;血滤比血透治疗者患青光眼的危险性较小[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0年04期 |
9 |
周旺宁,康笃伦;急性颅内压增高对眼内压的影响[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0 |
尹先印,苏芳忠,尹绍雅,苏玉林;兔阶梯型颅内压与眼内压关系的实验研究[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11 |
林洪启,郭浩轶,张继兵;青光眼小儿在气管插管和拔管时眼内压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01期 |
12 |
徐明利,黄鹤,何伟;白内障术前应用氧氟沙星眼液引起眼压升高一例[J];眼科;2003年04期 |
13 |
;前列腺素F_(2a)激动剂曲伏前列素travoprost[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5年02期 |
14 |
彭玉豪;;治疗青光眼的新机制:水解细胞外基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
15 |
孙立;张宏;;间歇正压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对犬眼内压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年01期 |
16 |
孙静芬;王玲;;大鼠实验性慢性高眼压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J];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08期 |
17 |
谭业双;周霞;王志斌;芦小磊;华焱军;王玲丽;;丝裂霉素C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中应用对眼压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09年06期 |
18 |
郑邦和;;体位对眼内压的影响[J];医学文摘(眼科学);1964年01期 |
19 |
郑邦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眼内压[J];医学文摘(眼科学);1965年01期 |
20 |
王克长,贾振华,杜小泉,宋悦英,邓艺;青少年近视眼视乳头杯盘比及眼内压统计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8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