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与周作人的道德批判
【摘要】:
道德批判是周作人五四前后的重要主题,而文化人类学是其批判旧道德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本文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对周作人的道德批判进行探讨。
当时的中国,从满清到军阀统治时期,封建旧道德一直是专制统治的法宝,帝制复辟的敲门砖,要改变现状,只有彻底的摈弃旧道德,时代提出了批判旧道德的要求。而批判旧道德,需要先进的思想武器,文化人类学正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这门新兴的科学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其中对于伦理道德观念的研究是重要方面,给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先进的道德理论知识。周作人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初次接触文化人类学,以后更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周作人知道了道德的真相,看清了假道学的真面目,找到了批判旧道德的理论基石。
周作人向国人翻译介绍文化人类学,希望以其科学的理论知识来启发自我,开导世人,从而摈弃旧的道德观。在译介中,周作人又突出神话人类学,特别是有关古希腊神话的,认为它们可以使人理性晴朗,对消解封建旧道德的流毒大有裨益。上述是周作人通过译介文化人类学,实现对旧道德的间接批判,此外,周作人还积极吸收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其先进的方法论,结合社会现实,直接的抨击旧道德。在文化人类学的诸多理论中,遗留论和道德变动论对周作人影响甚深,成为其批判旧道德的重要理论武器。据文化人类学的遗留论,周作人分析指出一些旧道德现象的蛮性本质,特别是性道德方面,同时揭示出一些旧道德是祖先的遗留物,于社会有害无益,当去,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的旧道德。据文化人类学的道德变动论,周作人分析了诸多以道德不变论为核心的道德现象,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旧伦理观念。
运用文化人类学,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了非理性的盲目崇拜意识,具有实践理性的特征,但应该否定的是与历史发展的悲观论的密切联系,这种观照旧道德的方式,使人感到现实历史发展的深层次的艰难和悲观。另外,其对文化人类学理论也有过于夸大之嫌,根本上忽视了道德产生的政治经济基础。作为一种历史事实,周作人的文化人类学道德批判,在文学史上,促成了周作人散文小品的成功,有它的历史地位,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