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反射波地震映像资料处理和去噪研究
【摘要】:地震映像法是一种有效的地震勘探方法,该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水域地震勘探中。本文首先对反射波映像法基本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从推导与模拟反射波在不同岩土介质随入射角变化的反射特性入手,采用解波动方程和Zoeppritz方程的简化式两种方法,求算出观测系统的最佳偏移距,进而结合已有的水域实际地震记录,分析和设计了合理的水域资料采集观测系统;又对地震记录记录处理方法进行精细分析和探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水域地震映像法资料处理流程。该处理流程与常规地震反射波处理流程主要的不同点是:常规处理抽取共中心点道集,而地震映像法抽共偏移距道集。
地震勘探方法受激发、接收、勘探仪器等因素的影响,采集的地震资料往往信噪比低,为了提高地震映像资料解释的精度,在资料处理阶段应尽可能研究或寻找适宜的处理方法和模块,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大量实例表明,地震资料在进行常规处理前后,选择一些滤波和去噪模块进行处理,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会有所提高。因此,本论文又针对水域特点,着重编制和开发了具有高分辨率的时变滤波、f-x域预测滤波去噪、多道中值滤波、尖脉冲反褶积和预测反褶积等5个去噪处理模块,并利用Richer子波制作了理论地震模型,通过对理论地震模型和实际地震映像资料进行反复试算,对各个模块方法的原理和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确定了每个软件的最佳处理参数。在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同时,对地震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后的结果进行了保真性分析。主要探讨了各种去噪方法处理前后地震记录的信噪比、频谱、主要目的层振幅、相关性等参数的影响。从而研究出了具有相对保真性的f-x域预测滤波去噪、预测反褶积等去噪能力强的去噪技术和方法,并且提供了最佳处理流程,达到大幅度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的目的。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探讨研制成功了一整套高保真和高信噪比的水域地震映像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同时解决了如何从强噪声背景中提取出微弱的有用信号地震处理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解决该问题对于实际生产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
|
|
|
1 |
季颖,高原,陈颙;模拟地震的弹簧滑块模型的混沌运动[J];东北地震研究;1995年01期 |
2 |
贺中银;高阳;;改进的地震模型初值射线追踪方法[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5期 |
3 |
赵纪东;李旭东;;全球地震模型(GEM)行动计划[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8期 |
4 |
齐宇;刘震;魏建新;狄帮让;李娟;;基于小波变换的谱分解技术在地震模型解释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4期 |
5 |
立早;;国内物理地震模型实验现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5年01期 |
6 |
王智培;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及其力学验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3年01期 |
7 |
董其成,赵鸿儒;非均质矿体地震模型的衍射、转换波及次生波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
8 |
朱建林,牟永光;有限元粘滞弹性波VSP地震模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06期 |
9 |
吴川,朱青奇,常炳章,何和英,田小敏;利用地震模型正演技术进行井间储层横向预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年S2期 |
10 |
黄忠贤;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模型研究[J];地震学报;1996年02期 |
11 |
Richard A Kerr;左玉玲;;预测地震的“水晶球”大都云雾重重[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7期 |
12 |
马在田;;地震模型与地震剖面偏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8年04期 |
13 |
时振梁;工程地震研究中的地震问题——进展与动态[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6年01期 |
14 |
陈顒,季颖;一个能产生分形结构的地震活动性模型[J];西北地震学报;1993年04期 |
15 |
C.A.普罗舒尼娜,H.H.米哈伊洛娃;阿拉木图地区地振动谱特征-计算与实验[J];内陆地震;1995年02期 |
16 |
李旭,韩渭宾;用细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地震活动过程的时空分布[J];四川地震;1997年04期 |
17 |
马迪生;;技术进步推动深度偏移普及[J];国外油气勘探;1997年06期 |
18 |
秦亚玲,郭朝斌,侯春丽,董桥梁,孟凡冰,计平,秦广胜,曾红;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巧与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9 |
刘宏利,周德泉,王涛;浅层地震模型试验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20 |
《三维地震》组;简单地震模型的一种方便算法[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