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圆形及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平面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实用计算方法,具体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以环板尺寸和轴压比为主要参数,进行了10榀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外加强环板节点的滞回性能实验研究,考察了各参数对节点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轴压比和环板尺寸的钢管混凝土节点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均较为饱满,没有明显的捏缩现象,刚度和强度退化不明显,说明此类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能力。
(2) 在工程常用参数范围内进行了4组12榀圆形及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在恒定轴力和水平往复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实验研究,实验时考察的主要参数为:柱截面形状(圆形及方形)、含钢率(圆形:α=0.06,0.103;方形:α=0.125,0.126)、轴压比(圆形:n=0.06~0.6;方形:n=0.04~0.6)、梁柱线刚度比(圆形:i=0.36~0.58;方形:i=0.34~0.62)等。通过实验研究了上述参数变化时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力学性能及破坏规律,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能力。
(3) 进行了钢管混凝土框架力学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分析,考虑了材料和几何双重非线性,分别进行了框架单调荷载和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全过程分析。算例分析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总体上吻合较好。同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对本文框架试件进行了荷载-位移全过程分析,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总体上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钢管混凝土框架的工作机理,明晰了钢管混凝土框架的破坏模式及受力全过程中构件截面上应力分布等微观机理。
(4) 利用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对影响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荷载-位移关系的主要因素,如:含钢率、混凝土强度、钢材强度、轴压比、长细比、梁柱线刚度比、梁柱屈服弯矩比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到各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简化二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管混凝土框架荷载-侧移实用恢复力模型和位移延性系数的简化计算方法,可为钢管混凝土框架的动力分析提供参考。
|
|
|
|
1 |
徐亚丰;赵敬义;李宁;卢小一;;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2 |
陈庆军;蔡健;徐刚;吴轶;;节点区柱钢管不全贯通式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区的受压试验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3 |
雷劲松;王汝恒;杨东升;毛肖宁;;新型钢-混凝土梁柱组合节点力学性能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年04期 |
4 |
王文达;韩林海;;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滞回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
5 |
范夕森;苏小卒;张鑫;徐筱筱;胡春华;;组合隔震系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S2期 |
6 |
王文达;韩林海;;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滞回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9年12期 |
7 |
林瑶明,黄泰贇,蔡健;钢管柱加强环式节点的有限元分析[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年01期 |
8 |
阳芳,张玉龙;钢管混凝土柱框架节点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9 |
李志刚,曹玉生;新型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刚性节点性能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0 |
俞盛锷;浅谈结构设计中常见的两个问题[J];化工设计;2002年03期 |
11 |
孙福有;王钢;;钢管混凝土柱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09年14期 |
12 |
周栋梁,钱稼茹,方小丹,江毅;环梁连接的RC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
13 |
王建平,邹银生,何放龙;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Ⅰ.理论与方法[J];工程力学;1993年01期 |
14 |
贺锐波;带环板的穿心暗牛腿钢管混凝土柱节点有限元分析[J];广州建筑;2005年05期 |
15 |
李扬;钢管混凝土柱的几种常用节点形式[J];建筑技术;2003年08期 |
16 |
衡青忠;;汉中地区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应用探讨[J];山西建筑;2011年16期 |
17 |
陈鹃,王湛,袁继雄;加强环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刚性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4期 |
18 |
李志南;王彦;董炳辉;;钢管混凝土环梁节点的研究[J];甘肃科技;2008年01期 |
19 |
郭存伟;康希良;;钢管混凝土中对于梁节点的认识[J];山西建筑;2008年29期 |
20 |
蒋永生;卫龙武;陆建忠;鲁宗悫;;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梁端人工塑性铰新方案的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