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萝卜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及其抗性酶系活性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采用建立生命表和生化分析的方法,研究温度对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实验种群生物学特性和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选用35%吡虫啉乳油和48%毒死蜱乳油,采用浸叶法对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实验种群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本研究选用的萝卜蚜实验种群的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6.232和81.186。
在15~30℃范围内,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30℃是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能够完成个体整个发育历程的最高温度,即能够繁殖后代的最高温度。温度为15℃、20℃、25℃时,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实验种群的存活率曲线均接近DeeveyⅠ型,表示多数个体均能达到其平均生理年龄水平。温度为30℃、32℃、33℃时,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实验种群的存活率曲线急剧下降,说明高温不适宜萝卜蚜的生存。相同温度的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实验种群的存活率都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萝卜蚜的抗性水平对其种群的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
在温度15℃、20℃、25℃下,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平均世代周期D和种群加倍时间T_d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净增殖率(R_0)的大小排序为20℃25℃15℃。这说明了温度的升高有利于萝卜蚜种群的增长,温度的升高缩短了种群发育繁殖历期。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萝卜蚜敏感品系的内禀增长率(r_m)、净增殖率(R_0)、周限增长率(λ)均略高于抗性品系,而平均世代周期(D)和种群加倍时间(T_d)低于抗性品系。说明萝卜蚜的敏感品系实验种群的生长繁殖速率略高于抗性品系实验种群。
高温30℃、33℃和36℃处理的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AchE、CarE、GSTs活性的均比对照25℃低,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高温处理可使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AchE、CarE、GSTs活性减弱。在30℃、33℃、36℃三种温度分别处理1d、2d、3d和4d下,萝卜蚜的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AchE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萝卜蚜的敏感品系的CarE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温度30℃处理,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CarE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活性有所恢复。在温度33℃和36℃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其CarE活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萝卜蚜的敏感品系GSTs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活性有所恢复。萝卜蚜的抗性品系的GSTs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30℃和33℃高温对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酶活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在短期处理下,敏感品系的抑制程度大于抗性品系,而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其抑制程度小于抗性品系,而36℃高温对萝卜蚜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酶活性的抑制率水平差异相似。
|
|
|
|
1 |
薛明,李照会,李强,刘安敏;七星瓢虫对萝卜蚜和桃蚜捕食功能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2 |
胡玲玲,刘勇,徐洪富,郅伦山;桃蚜、萝卜蚜的种内密度和种间竞争效应[J];华东昆虫学报;2004年01期 |
3 |
Harvir singh
,陈社员;蚜虫对油菜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
4 |
赵荒;蔬菜三种蚜虫的识别与防治[J];蔬菜;1995年03期 |
5 |
周必文;陈道炎;李丽丽;黄早花;;武汉地区油菜蚜虫秋季迁飞与预测[J];中国植保导刊;1989年S1期 |
6 |
刘树生,吴晓晶;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翅型分化的影响[J];昆虫学报;1994年03期 |
7 |
张光美,刘树生,施祖华,吴晓晶;萝卜蚜不同虫口密度下的二项式抽样设计[J];生物数学学报;1995年04期 |
8 |
陈海珊,李典鹏,赵肃清,刘演,梁惠凌;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的室内毒力研究[J];广西植物;2004年06期 |
9 |
刘昆,郑发科;梭毒隐翅虫对萝卜蚜的捕食反应[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0 |
刘艳华;邓业成;邓志勇;;75种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杀虫活性的测定[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
11 |
周琼,梁广文,曾玲;多种植物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的拒食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
12 |
莫希愚;菜蚜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1985年07期 |
13 |
吴晓晶,刘树生,汪信庚;秋冬季节菜蚜在青菜和甘蓝不同叶位上的分布动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4年01期 |
14 |
汪信庚,刘树生,吴晓晶,张光美,龚鸿飞;杭州郊区菜蚜种群的空间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6期 |
15 |
周琼,梁广文,曾玲,沈叔平;多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试验种群的控制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11期 |
16 |
赵惠燕;汪世泽;张文军;肖文宽;;温度对萝卜蚜生物学特征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1990年03期 |
17 |
刘树生,汪信庚,吴晓晶,施祖华,陈其瑚,胡红祥,李志强;杭州郊区菜蚜种群的数量消长规律[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5期 |
18 |
钟国华,胡美英,林进添,刘红梅,谢建军,刘金香;木藜芦烷类化合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19 |
司升云,刘小明,吴仁锋,望勇;几种杀虫剂对十字花科蔬菜桃蚜与萝卜蚜田间药效比较[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年07期 |
20 |
李强;吴莉宇;;辣蓼挥发油对萝卜蚜的毒力测定[J];热带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