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组织中癸氧喹酯检测方法及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
【摘要】:癸氧喹酯(decoquinate)化学名为6-癸氧基-7-乙氧基-4-羟基-3-喹啉羧酸乙酯,属化学型喹啉类抗球虫药,主要用于预防肉仔鸡的球虫病。由于癸氧喹酯引入中国时间较短,有关癸氧喹酯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研究报道匮乏。本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成功建立了肉鸡各组织中癸氧喹酯残留检测方法并分析癸氧喹酯在肉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及各组织中药物残留消除规律,为该药残留监控提供技术支持。目前该系列检测方法未见有研究报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首次建立鸡血浆中癸氧喹酯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提取,氮气流吹干,采用0.1%甲酸乙腈溶液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溶解残渣。采用电喷雾正离子电离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检测模式,以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癸氧喹酯在1 ng/mL~2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0.5、1、50 ng/mL 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85.0 %~96.9%,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方法检出限为0.1 ng/mL,定量限为0.25 ng/mL。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可用于鸡血浆中癸氧喹酯的药动学研究。
2、首次建立鸡肉、鸡肝和鸡肾组织中癸氧喹酯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正已烷脱脂,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0.1%甲酸乙腈溶液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电喷雾正离子电离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检测模式,以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癸氧喹酯在1.0、10、100μg/kg 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均在75.5%~102.7%范围内,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方法检出限为0.25μg/kg,定量限为0.5μg/kg。
3、首次建立鸡粪便中癸氧喹酯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0.1%甲酸乙腈溶液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电喷雾正离子电离(ESI+)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检测模式,以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癸氧喹酯在5.0、10、100μg/kg 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均在84.4%~100.1%范围内,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方法检出限为2.5μg/kg,定量限为5μg/kg。
4、癸氧喹酯在肉鸡体内的药动学研究。选用10只健康青脚麻鸡,按10mg/kg b.w.的剂量进行单次灌服癸氧喹酯在肉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肉鸡口服给药癸氧喹酯的血浆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吸收半衰期为2.614h,分布半衰期为3.944h,消除半衰期为19.334h,达峰时间长达15h,达峰浓度较低,为43.048ng/mL,药物在血浆中的平均滞留时间为47.065h。结果表明肉鸡口服癸氧喹酯后吸收慢且不完全,但吸收进入血浆中的癸氧喹酯消除缓慢。
5、癸氧喹酯在肉鸡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选用36只健康青脚麻鸡,按10mg/kg b.w.的剂量进行单次灌服癸氧喹酯在肉鸡胸肌、腿肌、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停药1d,癸氧喹酯在肝脏中残留量最高,达242μg/kg,在胸肌中最低为42μg/kg,停药3d后癸氧喹酯均从不同组织中迅速消除,且残留量均小于300μg/kg,远低于农业部235号公告所规定的2000μg/kg最高残留限量要求,证明现行的休药期5d是合理的。停药后0~5d,肝脏中癸氧喹酯的残留量在几种常见组织中均最高,肝脏可作为动物源性食品中癸氧喹酯残留监控靶组织。
6、鸡粪中癸氧喹酯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选用6只健康青脚麻鸡,按10mg/kg b.w.的剂量进行单次灌服癸氧喹酯在肉鸡粪便中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停药第1d癸氧喹酯的残留量就高达85.261 mg/kg,用药剂量的65.6%被排泄;停药2d后残留量迅速下降至2.835mg/kg,用药剂量的75.9%被排泄,表明癸氧喹酯在肉鸡体内吸收率低,生物利用度差,大部分药物未经吸收就直接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粪便是癸氧喹酯在肉鸡体内的主要排泄途径。
7、福建省肉用鸡癸氧喹酯残留状况调查。分别随机选取了我省八地市70个肉鸡养殖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问卷70份,并按照随机原则在各设区、市市场遵照官方取样程序进行取样,共抽取了鸡肉样品和鸡肝样品各74份,并应用所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我省大部分养殖场从未使用过癸氧喹酯抗球虫药,抽检的148份鸡肉和鸡肝样品中也均未检出癸氧喹酯残留,表明癸氧喹酯在我省仍是一种有效的抗球虫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鸡血浆、鸡肉、鸡肝、鸡肾及鸡粪中癸氧喹酯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并阐明了鸡血浆中癸氧喹酯的药动学特征、鸡组织及鸡粪中癸氧喹酯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结果不但为残留监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而且为我国修订癸氧喹酯残留限量标准和休药期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
|
|
|
1 |
李秋生;沈崇钰;徐锦忠;袁媛;胥传来;;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测定尿液中硝西泮代谢物7-氨基硝西泮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年08期 |
2 |
迟少云;杨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猪肝中克伦特罗残留的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4期 |
3 |
张启云;徐国良;黄丽萍;马晓雪;曾治君;余日跃;刘红宁;;LC/MS/MS测定大鼠尿液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学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4 |
宋洋;孙佳明;王秀丽;张辉;;HPLC-MS/MS多反应监测法测定榆黄蘑中甘露醇的含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年01期 |
5 |
杨波;陈勇川;向荣凤;杨丹;夏培元;刘松青;;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的艾芬地尔[J];色谱;2008年03期 |
6 |
钟世敬;施爱明;;高效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阿昔洛韦的浓度[J];抗感染药学;2008年04期 |
7 |
杜宁;李忠红;蔡美明;王玉;狄斌;;LC/MS法测定氯硝西泮的有关物质[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年05期 |
8 |
田国力;龚振华;王燕敏;姚静;;非衍生化串联质谱技术在氨基酸代谢障碍患儿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2期 |
9 |
王洪允;江骥;胡蓓;;串联质谱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的应用[J];质谱学报;2011年01期 |
10 |
高晓岚
,韩连书
,叶军
,邱文娟
,顾学范;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苯丙氨酸负荷试验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浓度变化[J];临床儿科杂志;2004年08期 |
11 |
梁春穗;龙朝阳;许秀敏;高燕红;杨杏芬;吴西梅;黄湘东;鲁琳;余胜兵;;液相色谱法快速分析奶粉及液态奶中三聚氰胺[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9年02期 |
12 |
李红;马立燕;马金海;福田诚司;长谷川有纪;小林弘典;山口清次;;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结合串联质谱酰基肉碱谱诊断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陷症[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20期 |
13 |
傅予;梁健;白央;达娃卓玛;白冰如;丁立生;;尼泊尔黄堇中总生物碱的串联质谱分析[J];质谱学报;2010年02期 |
14 |
张帆;彭树林;白冰如;丁立生;;伏毛铁棒锤根中总生物碱的串联质谱分析[J];质谱学报;2006年02期 |
15 |
仲岳桐;陈春晓;徐锦洪;刘桂华;;食品中苏丹红一号的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2期 |
16 |
刘瑞鹏;金文成;;LC-MS/MS技术及其在天然产物分析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08年05期 |
17 |
谢秀枝;王欣;刘丽华;董世雷;皮雄娥;刘伟;;iTRAQ技术及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07期 |
18 |
Roush RA
,Cooks RG
,杨培明;质谱新技术:串联质谱和快原子轰击质谱用于生物碱的研究[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5年03期 |
19 |
祝立群;利用时间串联质谱方法测定高脂肪食品中低于PPT级的二恶英[J];检验检疫科学;1999年04期 |
20 |
王红霞,何昆,李卫华,魏开华,王杰,杨松成,张学敏;部分结构特殊多肽的纳升电喷雾串联质谱测序分析[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