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及诱导子对其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张梅  
【摘要】:杜鹃花属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一个属,而我国又是杜鹃花属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该属植物除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医药、食品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而杜鹃属植物是一种优良的类黄酮潜在资源。但是目前对杜鹃各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以野生品种为主,而由于对野生品种的盲目采集,导致杜鹃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可供利用的野生杜鹃资源越来越少,且目前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限制了人们对杜鹃属黄酮类化合物潜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本论文以目前人工栽培非常成功的锦绣杜鹃、白杜鹃等为材料,对杜鹃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进一步利用栽培杜鹃的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今后黄酮类化合物扩大生产提供了资源保障。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将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正交试验方法相结合对杜鹃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杜鹃总黄酮提取液进行抑菌实验;(2)采用颜色反应、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等分析方法分析杜鹃叶和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3)应用HPLC法,建立了同时测定杜鹃提取液中4种主要黄酮类成分的测定方法,同时,用建立的HPLC方法对锦绣杜鹃和白花杜鹃叶、枝的黄酮类主要成分含量的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4)研究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外源诱导子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累积及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提高最适的诱导子类型和诱导子浓度。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确定锦绣杜鹃叶黄酮提取的最优化工艺:料液比1:20,超声波提取时间为40min,提取温度为50℃,乙醇质量分数为40%。应用优化工艺提取的总黄酮含量高于正交试验各结果,且节约了成本,降低了能耗。表明将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正交试验方法相结合提出的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可行的,该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植物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优化。 2、锦绣杜鹃和白杜鹃叶总黄酮提取液对青霉菌、黑曲霉等霉菌几乎无抑菌作用,对细菌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原液抑菌率都达到100%。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好,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次之,并且都随总黄酮提取液浓度的提高,抑菌效果增强。而白杜鹃叶总黄酮提取液的抑菌效果要好于锦绣杜鹃叶的,这可能是与其提取的总黄酮含量的高低有关。锦绣杜鹃叶总黄酮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和大肠杆菌为0.03125g/ml,枯草芽孢杆菌为0.0625g/ml。白杜鹃叶总黄酮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为0.03125g/ml。 3、本文用Waters C18(4.6mm×250mm,5μm)反相色谱柱,在甲醇和水的流动相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0~24min,31%~42%B;24~30min,42%~50%B;30~35min,50%~60%B;35~40min,60%B;检测波长356nm,流速为0.7mL/min,柱温30℃条件下可以使锦绣杜鹃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HPLC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在HPLC分离的基础上,通过液质联用技术初步鉴定了杜鹃叶中的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广寄生苷、槲皮苷、槲皮素。杜鹃花中的6个杜鹃花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锦葵花素戊糖苷、杨梅黄素3-鼠李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槲皮素-3-鼠李糖苷槲皮素。 4、锦绣杜鹃叶总黄酮及黄酮主要成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变化规律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黄酮含量随着春季气温回升,芽的发育,新枝叶的生长,黄酮的含量大幅度增加,在3~6月份杜鹃叶总黄酮含量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进入9月,总黄酮含量又有所回升,11月总黄酮大幅度下降。锦绣杜鹃叶四种主要黄酮类成分中槲皮苷含量最大,其次为槲皮素,最少为异槲皮苷。锦绣杜鹃枝总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叶有所不同,枝在进入9月份时,并没有象叶一样进入第二个黄酮的增长期,这可能与枝的含量太低,变化不明显有关,且杜鹃枝含量明显低于叶。白杜鹃枝叶总黄酮与其主要成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同锦绣杜鹃枝叶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白杜鹃枝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于锦绣杜鹃。 5、不同浓度的SA处理,杜鹃总黄酮及主要成分含量均在处理第8天时,达到最高值。其中低浓度的SA (50μg/mL)对黄酮含量的影响最明显,高浓度的SA起抑制作用。PAL活性随着诱导子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在第4天和第8天PAL活性均达到较高值,说明SA处理后,PAL活性维持较高水平的时间较长。100μg/mL浓度的SA处理,PAL活性增幅最大。50μg/mL浓度与100μg/mL浓度的SA处理后,PPO活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OD活性在第4天就达到较高值,这可能与其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应激反应有关.研究结果说明不同浓度的SA处理对POD活性都有显著提高,是提高POD活性较好的诱导子。 6、一定浓度的外源MeJA诱导子处理,杜鹃总黄酮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显著,其中高浓度的MeJA(150μg/mL)对总黄酮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最明显,但低浓度(50μg/mL)的MeJA对杜鹃黄酮含量基本没有影响。100~200μg/mL浓度的MeJA处理后,PAL活性都显著提高,说明对杜鹃喷施100μg/mL-200μg/mL浓度范围的MeJA后可显著提高PAL酶活性。100μg/mL浓度的MeJA处理后,PPO活性提高最明显。POD活性在第4天就达到最高值,且各处理POD活性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不同浓度的MeJA处理对POD活性都有显著提高,也是提高POD活性较好的诱导子。 7、不同浓度的GA3处理杜鹃植株,浓度为100μg/mL的GA3处理对杜鹃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最明显。而高浓度的GA3(200μg/mL)对杜鹃黄酮含量基起到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MeJA处理对黄酮类4种成分含量的影响不同,金丝桃苷、槲皮苷2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幅度最明显的处理浓度均为100μg/mL。而异槲皮苷和槲皮素2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幅度最明显的处理浓度却为150μg/mL。50μg/mL、100μg/mL浓度的GA3处理后,对PAL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PAL活性维持较高水平的时间较长。100μg/mL浓度的GA3处理后,PPO活性提高的幅度最显著。低浓度的GA3(50μg/mL)处理后,POD活性在处理第4天后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余浓度的GA3处理,反而降低了叶片POD的活性。、 8、不同浓度的ABA处理杜鹃植株,结果表明,浓度为150μg/mL的ABA处理对杜鹃总黄酮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低浓度(50μg/mL)的ABA处理,PAL活性增加幅度最大。100μg/mL浓度的ABA处理后,PPO活性提高的幅度最明显,且在处理后第12天PPO活性还保持一定的水平,对PPO活性影响最少的浓度是50μg/mL。而对POD活性影响较大的浓度则是200μg/mL和150μg/mL。而50μg/mL和100μg/mL浓度的ABA处理,POD活性反而下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ABA对POD活性起到提高作用,但低浓度的ABA对POD活性反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思巨;;黄酮类化合物的致癌性[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79年01期
2 李忠;;黄酮类药物的药理与临床[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6年01期
3 容小翔;;饮食新观念[J];健康博览;1997年03期
4 孙锴;;贯叶金丝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减弱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5年06期
5 李军生;阎柳娟;苏辉武;林帧;;一点红黄酮类化合物分离及其抗菌性能研究[J];食品科学;2007年09期
6 汪何雅;赵显峰;王茵;荫士安;;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毒性[J];卫生研究;2007年05期
7 郭菁菁;杨秀芬;;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年01期
8 赵增光;刘应才;;异鼠李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J];医学综述;2008年15期
9 毛迪锐;张海悦;王黎兵;郭新力;;狭叶荨麻中黄酮的提取研究[J];食品科技;2010年01期
10 蒋海强;王建平;范辉;;鬼针草黄酮抗氧化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0年03期
11 郁青节;;多酚化合物的提取、分析与鉴别[J];生物质化学工程;1980年Z1期
12 王明龙;李修禄;柳正良;柴逸峰;;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芦丁的原生药及制剂中芦丁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1992年01期
13 高博;;单花鼠曲草叶粗提取物及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和光防护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3年01期
14 李云霞,贺文智,索全伶,洪海龙,黄延春;黄酮类化合物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概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2期
15 王英华,白虹,窦德强,裴玉萍,陈英杰,李巍,小池一男,邢世瑞,二阶堂保;栽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04年06期
16 保志娟;;桑橙属植物Maclura tinctoria中具抗氧化活性的查耳酮苷和黄酮类化合物[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4年06期
17 薛淑萍;张立伟;;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分离桑叶总黄酮的条件优化[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8 王静妮;侯华新;;苦参中黄酮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6年01期
19 张体灯;潘瑞娥;毕志明;李会军;李萍;;金花忍冬地上部分的黄酮类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10期
20 徐两军;;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益母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梁瑞芳;李延天;王丽红;;醇法提取锁阳中总黄酮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伍贤进;李胜华;郭文康;;翻白草中黄酮类化合物HPLC指纹图谱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杨维;夏杏洲;韩维栋;谌素华;王维民;;响应面法优化白骨壤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单香丽;刘世熙;曹秋娥;;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离解能和单电子分布间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蜀眉;塔娜;田维平;;桔皮中抗氧化物质的测定[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夏鹏飞;杨桠楠;张培成;;掌叶萍婆中具有抗炎活性的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燕志强;杨甲月;徐蕊;秦波;;瑞香狼毒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毒性研究[A];2010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及其调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肖萱;纪平元;马端端;郑荣梁;;芦丁对细胞SCE的诱发及对DNA损伤[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9 米玉玲;张才乔;;槲皮素缓解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生殖细胞氧化损伤机理的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白宝璋;蔡景竹;;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其可能机理[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梅;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及诱导子对其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2 王学军;系列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生物活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2年
3 刘国柱;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全定性分析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菲;软枣猕猴桃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5 包宇;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物质的体外模型筛选及抗氧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高蓓;广陈皮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九凯;瓯柑和胡柚果实黄酮类化合物组分鉴定、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唐斓;黄酮类化合物和乌头碱代谢机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陈源;金柑等柑橘类果实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及分离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黄建蓉;磁场影响有机介质中酶促合成柚皮苷酯机理及其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甜;荷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铎;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3 孙静;河北香菊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刘军;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玫;甘薯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吴桂梅;罗布麻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抗抑郁活性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7 彭爱一;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九里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茜;液相微萃取在中药黄酮类成分分析研究及其与蛋白结合参数测定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吴月红;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东飞;蚊子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燕 盛雪飞 吴丹 陈健初;柑橘属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2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五)[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狗舌草黄酮类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的药物敏感试验[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万正煌;橘子越甜越护心[N];健康时报;2009年
7 高拯;红枣食疗功效多[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8 徐文端;常喝豆浆可防癌[N];山东科技报;2000年
9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 李惠明;多吃柑橘保护心血管[N];健康时报;2008年
10 小朱;常吃苹果防肺癌[N];华夏时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