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葡萄糖对水源性肠球菌抗生素耐药形成的影响

杨帆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模型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了解葡萄糖引发系统中的肠球菌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土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耐药的表型的影响,探讨葡萄糖引发系统中的肠球菌对红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产生的机理。 方法:(1)土壤的采集:作为底泥的土样采自福州市森林公园,采样点选择游人很少经过的地方。(2)分离土壤中的肠球菌并检测MIC值是否处于敏感的范围,是否可以作为底泥。(3)模型生态系统的建立:建立12个模型系统,分别为0.02g/L、0.1g/L、0.4g/L、1.6g/L、3.2g/L和0g/L,每个剂量设置两个重复加入经过高压灭菌的葡萄糖。(4)耐药表型检测:依次采取0d、1d、8d、16d、28d、40d、86d和140d模型系统中水和底泥交界处的混合物,经培养分离纯化后检测肠球菌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了解葡萄糖对肠球菌产生抗生素耐药表型变化造成的影响;检测系统各个阶段的溶氧、pH、温度变化,了解添加葡萄糖对水源性肠球菌分离率等的影响。(5)耐药基因检测:检测分离纯化得到的肠球菌ermB、mefA、gyrA以及Esp等基因,对gyr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83和87位点有无突变产生。 结果:(1)添加不同剂量葡萄糖对肠球菌分离率的影响不同,添加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显著提高肠球菌的分离率;添加0.02g/L剂量可以使系统中的肠球菌分离率从20%提高到90%;添加0.1g/L和0.4g/L剂量组也有不同程度提高;而添加1.6g/L和3.2g/L的剂量组在16d到28d分离率有下降。 (2)添加不同剂量葡萄糖没有引发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产生可检测到的影响。0.02g/L剂量在第8d出现了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并在28d达到最高的57.1%;到140d仅有40%菌株表现为中介,无耐药菌株。0.1g/L剂量在第8d耐药和中介菌株分离率均降到零,而后又呈上升趋势,到140d添加0.1g/L-3.2g/L葡萄糖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的影响都比较明显,总的来说葡萄糖的添加剂量越大影响就越大,剂量较大的组耐环丙沙星的菌株的出现时间较早,耐药率也较大。第1d3.2g/L剂量产生的耐药率最高,为60%。0.02g/L剂量在第8d也出现了耐药菌株,并还维持在33.3%。0.4g/L和1.6g/L剂量组均在1d就产生了耐药菌株,并在16d和28d达到最高,而后又都有所下降。3.2g/L剂量组耐药菌株出现较快,第一天耐药率就达到了60%,并且维持了15d;第86d又出现了12.5%的耐药率和37.5%的中介率;到140d耐药和中介菌株均没出现。不同的添加剂量对氯霉素耐药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系统中只有0.02g/L和3.2g/L剂量组对氯霉素产生了14.3%和37.5%的耐药率。系统中分离得到的肠球菌对红霉素以及土霉素的耐药菌株出现的都比较晚,而且程度不完全与添加剂量呈正比。 (3)分离得到的对红霉素耐药的44株肠球菌中,ermB基因的阳性率为63.6%(28/44),ermB基因呈阳性的菌株中,耐256μg/mL和128μg/mL浓度红霉素的肠球菌有24株,可见对红霉素耐药程度越高越容易出现ermB耐药基因;对红霉素敏感的16株肠球菌均未检测到ermB耐药基因的存在。试验中介导对红霉素耐药的mefA基因仅在中介菌株中检测到一株。肠球菌的gyrA基因试验共检测72株,其中60株显示为阳性,对其进行测序分析发现该基因的83和87位点没有突变的产生。对耐药菌株进行检测没有发现与肠球菌表面蛋白表达有关的Esp基因。 结论:(1)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可以引发模型中肠球菌产生红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和土霉素耐药,对肠球菌万古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的产生无明显的作用。 (2)模型系统中的葡萄糖浓度不同,对肠球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氯霉素和土霉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对氯霉素耐药的形成影响不大。 (3)本试验模型生态系统中的肠球菌的对红霉素耐药与ermB基因的存在有很大关系,而基因测序结果表明gyrA基因的第83和第87位点均未发生突变,说明系统中肠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形成的原因并不是gyrA基因突变。 (4)检测表明本试验耐药菌株中没有出现Esp和mefA基因,说明模型中肠球菌耐药的形成与这两种基因引起的耐药机理无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钱培芬,李和姐,胡洁,倪语星;医院肠球菌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J];上海护理;2002年03期
2 梁冰;孙英姿;王华强;孙颖;;肠球菌属腹腔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9期
3 朱福海;熊自忠;孙淑娟;;临床分离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05期
4 何建方;沈翠芬;黄支密;王萍;张晓祥;王伟洪;;湖州地区2001-2008年肠球菌属分布特征及耐药谱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14期
5 蒋伟;黎满香;林荣高;田世成;;肠球菌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1年05期
6 张根喜;王锡琪;周进平;;中老年人肠球菌数量与血脂水平及相关疾病关系的初步研究[J];广后医学;1992年02期
7 江希武,郭素琴,胡克雨,江红鑫;130株肠球菌属(种)的分离鉴定[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4年01期
8 王晋,张晶,张占华,李蓉;肠球菌分离方法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4年02期
9 张群智;周惠平;;137例肠球菌感染的临床及药敏分析[J];大理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0 蔡皓东;;肠球菌 是朋友还是敌人[J];医药与保健;2013年10期
11 张群智,周惠平;311株肠球菌所致医院感染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年04期
12 任锦玉,汪炜,程苏云,童哲;食品中肠球菌的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年04期
13 林东昉,吴湜,张婴元;肠球菌感染的临床调查[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年02期
14 张淑芳,野丽丽,张洪江,朴美花;肠球菌耐药现状调查及抗感染用药探讨[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1年03期
15 强华,谢蔓凌,王耿夏,林建银,蒋明森;临床分离肠球菌与肠道肠球菌的不同特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年06期
16 楼景英,徐旋里;医院肠球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药敏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年02期
17 郭清莲,周新;310株医院感染肠球菌的鉴定及治疗药物筛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5期
18 王斌;朱旭慧;张蓓;李丽;刘守桂;;654株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19 代敏;;住院患者泌尿道肠球菌属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02期
20 廖月红;张寿斌;汪小娟;钟馥霞;廖华;黄艳;王春霞;林吉涛;;肠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露;;医院肠球菌属感染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余阳;陈开森;曹先伟;;临床分离273株肠球菌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六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9年
3 高继业;唐妤;马其国;李继祥;;肠球菌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伍万;江荣林;雷澍;王灵聪;智屹惠;吴艳春;黄立权;朱美飞;;肠球菌感染临床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邓立新;王冲;董海聚;贺丛;;牛源肠球菌的分离与鉴定[A];第四届全国牛病防制及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士玲;高玲;;危重症患者与肠球菌感染的关系[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刘建;李芳;辛艳;张红;;492例粪便中肠球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业霞;赵安成;;临床常见肠球菌分布及耐药率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9 王伟洪;何建方;施柏年;沈翠芬;王萍;童照威;张晓祥;;临床检出肠球菌属分布特征及耐药谱变迁[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胡志东;徐海茹;李金;刘郁;田彬;张志勇;杨华;李静;;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肠球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亚宾;猪肠球菌病病原分离鉴定及其分子致病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2 李鹏;藏猪源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耐药性调查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唐先兵;肠球菌肽脱甲酰基酶pdf基因的克隆、分离与酶活性研究及以PDF为靶点的高通量新药筛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4 周霞;肠球菌性羔羊脑炎的发现及其病原特性和诊断方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志刚;猪源肠球菌多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帆;葡萄糖对水源性肠球菌抗生素耐药形成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3 席瑞;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肠球菌耐药及耐药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赖宝色;玉米粉对水源性肠球菌抗生素耐药形成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辛小娟;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雷鸣;益生性肠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安全性评价[D];中国计量学院;2014年
7 程金平;感染猪的肠球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8 吴晨璐;食源性肠球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文;宁夏地区肠球菌耐药性分析及其耐药机制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
10 罗小青;圈养野生动物肠球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睿;肠球菌属感染的药物选择[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陈维中 整理 吴志 罗金财;利福平不仅能治结核[N];健康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