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面对全国经济持续增长与健康发展放缓的严峻现实,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与城市病的矛盾该如何解决?选择增长还是选择健康?为应对当今的城市病,论文广泛地借鉴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选择以“健康城市”的视角来探讨如何对工业化进行矫正,避免重蹈西方先污染,再治理或先圈地、先破坏、后建设甚至建设性地破坏、破坏性地建设的城市发展老路。长期以来,城市作为经济生活的承载体,其功能与价值长期被狭隘化、单一化,其经济功能被无限放大,而本质功能却被忽视。健康城市这一发展模式正是对城市本质的重新诉求,它更多地把城市定位为提供和满足人类丰富需求的安全生命空间,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健康城市并不是一个已经达到某种标准水平的城市(不是一种固化的状态),而是一个城市对健康追求的过程,是公众已经开始意识到健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城市领导者发出承诺,通过努力对城市综合健康水平进行持续不断改善的城市发展方式,强调对自身发展健康程度的纵向对比和超越,它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健康城市建设的价值目标和实施路径,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可以说,进行健康城市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领域。
在我国,已经有部分大城市在健康城市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经验,本研究借鉴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探索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准城市”如何进行健康城市建设,以期这一创新型的城市化模式,能从城市建设的源头起实现环境、社会和人群长期健康和谐地共同发展。这样,对健康城市建设准备阶段的“准城市”来说,针对现状及现有发展趋势的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就成为首要的任务,本研究的重点也在于此。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价是复杂的,因为决定和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的,所以评价是多学科的。目前国内外对于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一套公认的方法对健康城市建设本身做出科学的定性或定量的衡量,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存在脱节的现象。本研究在查阅文献和专家讨论、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从环境系统、社会系统、公众系统三个方面综合构建了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定量分析,借鉴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思路,计算健康城市发展综合指数以评价现阶段城市健康发展的程度。并在对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后,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以及具体措施,以进一步明确健康城市建设的进展方向。
论文选择了福建省闽侯县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闽侯县是一个正在进行工业化、初步城市化的地区。虽然还未出现严重的城市病症状,但一些城市病通见的亚健康状态已初见端倪,需要通过健康城市的框架设计,来调整和明确下一步城市化发展的方向。本研究建立了闽侯县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定量地对闽侯县的现状即健康城市建设的准备阶段进行了科学的评价。研究表明闽侯县进行健康城市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发展的态势尚不稳健;闽侯县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两者较为协调,但公众健康系统的发展与其他系统不协调,是影响闽侯县健康城市建设的最关键因素,应该引起特别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调整。基于此,论文提出了下阶段闽侯县健康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推进的项目、实施步骤和评估方法。其中八项主要任务包括:制定促进健康的政策;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健康场所的建设;培育健康文化塑造健康市民;加强培训与交流。重点推进的八大项目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三、五、七”运动、心理平衡、参与水环境保护、健康场所创建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和智库计划。同时提出了闽侯县健康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即健全组织机构,强化政府职能;宣传动员公众,引导广泛参与;形成责任机制,落实齐抓共管;突出重点领域,协调三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