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植物短葶山麦冬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研究
【摘要】:短葶山麦冬属百合科山麦冬属,是多年生常绿簇生草本,且花、叶、果均具观赏性,具有重要观赏和栽培价值,是我国南方园林植物配置普遍应用重要草坪植物之一。短葶山麦冬可应用于花境,或种植于公园绿地林下与林缘,或作为水土保持的护坡植物,或用于城市立交桥桥荫绿化及小区阴面绿化,有条件的城市或公园可建立专门的园林药用植物园,发展科普教育事业。但近年来随其在南方园林配置上的广泛应用,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因缺乏重视和系统的配套养护措施,其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特别是2009以来,短葶山麦冬的病虫害暴发成灾,严重影响其生长和观赏价值。然而,我国目前对其病虫害缺乏较深入的研究,其病虫害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立足于研究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流行及防治,是园林植物栽培与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保护城市绿化、美化面貌,保护园林植物及风景区免受病虫危害,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充分实现其景观与生态功能,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签于上述情况,对其开展研究和防治已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短葶山麦冬病虫害主要种类展开调查,研究并掌握其发生规律,探析病虫害的成灾原因,旨在将来有针对性地研发无公害防治技术,减轻主要病虫害的危害。
1、短葶山麦冬的主要病虫害种类
调查和采集了危害短葶山麦冬各部位的病虫害标本38号标本,经鉴定,短葶山麦冬叶部病虫害有褐斑病、黑斑病、根结线虫病等,其中褐斑病最重,致使大量叶片感病失绿,感染株率达40-50%,少数苗床感病率达70-80%:虫害有蚧虫、蚜虫、蛴螬、蓟马等,其中蚧虫为害最重,以刺吸式口器吸取叶汁,使短葶山麦冬叶片失绿、并携带和传播病害,二者复合为害率约80%,蚧虫经权威专家鉴定为苏铁褐点并盾蚧Pinnaspis aspidistrae (Signoret)。鉴于上述情况,应针对褐斑病和苏铁褐点并盾蚧开展重点研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提出合理、及时、有效、安全的防治措施。
2、短葶山麦冬主要病虫害的成灾原因
根据野外定期、定点调查,结合病虫害的发生历史,探讨病虫害成灾的原因主要有:新植幼苗、苗床均无采取任何消毒处理即行栽培以及采收后病株残体处理失当,为次年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新的病原来源:传病媒介昆虫蚧虫的大量暴发,携带并传播大量植物病原菌,致使短葶山麦冬在短期内遭受病、虫复合危害;幼苗郁闭以后导致生长密度过高,不利于通风透光,创造了病虫害成灾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风雨及苗床排水不畅均有利于病原的传播、侵入和流行。
3、苏铁褐点并盾蚧生物学特性
研究表明,苏铁褐点并盾蚧属同翅目,盾蚧科,可危害多种禾本科、棕榈科植物。成虫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雄成蚧体长约0.6mm,翅展约1.5mm,长条形,具有白色溶蜡状介壳,背具纵脊3条,脊沟很窄体黄色,复眼黑色,腹末具针状交尾器;雌成蚧虫体纺锤形,长2.0-2.8mm,介壳灰黄、黄褐或褐色,细长口针极其发达;前端尖狭,后胸开始膨大,常弯曲;后胸与臀前腹节侧突显著,触角远离,后气门具盘腺2-3个。雌蚧发育属渐变态,雄蚧发育属过渐变态。在适温范围内,各虫态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加快。应用“最小二乘法”测定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7.94±1.49℃和318.8±19.1DD。依据福建的气象资料,预测该虫的年发生约2代,与实际调查发生的世代数相吻合。
苏铁褐点并盾蚧在叶面生活的虫口数量多于叶背;在不同部位的虫口密度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果叶枝梗花;在福建一年发生2代,各龄虫态主要在叶片、果实上越冬,次年3月份上旬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并在叶片上吮吸取食为害。全年有两个害虫发生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发生在3-5月,多以1龄、2龄若虫及雌成虫为主,是防治该虫的关键时期,害虫主要聚集在叶面上取食;第二个高峰期发生在11月-次年1月,害虫种群达到次高峰,多在果实部位取食,但不会造成严重灾害,因此叶部和果实是害虫防治的关键部位。每年2-3月和6-11月则是该虫发生最不活跃时期,可能与极端高温和低温有关,值得深入研究。此外,苏铁褐点并盾蚧具有世代交替和孤雌生殖现象。苏铁褐点并盾蚧是短葶山麦冬的最主要害虫,应进一步开展防治试验,既可减轻该虫对寄主的直接危害,还可以减少它们对有害病原的携带与传播机率,对于减轻病虫害的复合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4、叶部褐斑病及防治试验
该病主要发生于叶尖或叶缘,初期出现淡黄褐色的褪绿斑,逐渐向下蔓延扩大呈不规则的病斑,然后逐渐变为褐色或黑褐色;后期,病斑边缘为黑褐色,并进一步加深,叶尖开始腐烂。经徒手切片镜检,该病害的病原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的病原。子座半埋生于植物组织中,子囊壳球圆筒形;含多个子囊,每个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有色,每个子囊孢子具4胞。该病在短葶山麦冬的生长季节均可发病,每年3月开始,5-8月为发病盛期,10-11月为衰退期。调查和镜检发现,病原主要在病叶残体、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可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植株;同时,1-2龄爬行的若蚧、发病前期飞溅的雨水、用于移栽的新苗及其携带的土壤中均检测出该病原的分布,因此风雨季节可使病情加重。
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取防治措施后,幼苗的发病率、单株叶片发病率等指标均低于对照,表明杀菌剂对病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可采用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1g/m2剂量用于幼苗移栽前的苗床消毒,施用生物制剂多抗菌素1g/m2也可起到治疗和保护的辅助作用:幼苗叶部发病后,采用多氧清1:100-200进行叶面喷雾,也可对植株起到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且不造成污染,建议在苗圃中推广使用。
5、其它防治技术
综合应用园林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研究,是目前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结合短葶山麦冬病虫的发生特点和成灾原因,本文认为其它防治技术首先应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力求筛选并应用对病虫害拮抗能力较强的短葶山麦冬抗性品系;其次,杜绝栽植不健康的短葶山麦冬,建议选择健壮植株,尽量避免被栽植于阴蔽场所,苗圃中可适时轮作;再次,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理感病虫的植株,适时修剪与松土,破坏病虫害休眠场所;还有加强本土天敌的保护和利用,适当通过人工饲养与助迁,增加天敌种群数量,实现持续的控害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