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评价研究
【摘要】:(1)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11科821属1871种(含种下等级)。植物区系兼具中、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性质和特点,带有较明显的热带性质,兼具部分温带性质。植物区系特点是:(1)植物种类丰富;(2)优势科、属明显,寡种和单种科、属占多数;(3)生活型谱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4)区系成分复杂,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5)区系起源古老,多孑遗、珍稀、特有植物,有一定数量的单型或寡型属;(6)显著的过渡性。
(2)对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进行分类,分析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并根据分类结果对戴云山植被随地形因子的分布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可分为9个植被型、61个群系和115个群丛。1500m海拔是本区森林植被和灌丛植被的分界点,1500m及以下以森林植被为主,1500m以上则以灌丛为主。不同类型森林植被在坡向分布上呈现不同特点,阳坡上类型较少,而灌丛则随机分布于各坡向上。在坡度上,森林植被无明显分布规律,而灌丛则由于所处海拔高的原因更多出现在缓坡上。
(3)分别应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群落a多样性随地形因子的变化规律,用相异性指数(CD系数、Cody指数)和相似性指数(Sorensen指数、Jaccard指数)来测度群落物种β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变化。结果表明:(1)a多样性在600-700m海拔段最高,在1600-1700m海拔段最低;(2)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各指数值在群落不同层次的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3)在不同坡向中,物种多样性在西南坡的各指数值最大,而在南坡的各指数最小;(4)不同坡度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值存在较小的差异;(4)B多样性变化随海拔梯度呈波状起伏,在森林与灌丛交接地带变化较大,反映相邻海拔群落生境差异较大。
(4)对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在各植被型不同群系中,黄山松林(Pinus taiwanens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混交林、黄山松+亮叶水青冈林(Fagus lucida)等群系物种多样性普遍较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均较高,差异不大,而以木荷(Schima superba)林为最高。竹林中以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多样性比肿节少穗竹(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林多样性更高。各群系灌木层多样性普遍较大,其次为乔木层,草本层最小。灌丛中以短柱茶(Camellia brevistyla)灌丛多样性较高,主要由于其草本层多样性高。在植被型层面进行比较,各种森林植被多样性普遍较高,而灌丛最小。森林植被中,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多样性高且无明显差异,接下来依次是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最小的是竹林,各层次多样性分别是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而灌丛多样性则是草本层灌木层。从稳定性分析结果来看,总体上,不同森林类型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表明保护区植被保护效果较好。
(5)对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种典型群落生态位进行了研究。运用系统聚类将黄山松群落划分为8个群丛。采用Levins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anka指数和Petraitis普遍生态位重叠指数计算乔木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多种群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在总群落中,黄山松生态位最宽,在群落中地位高,分布范围广;亮叶水青冈生态位最窄,总群落物种生态位宽度比各群丛大。各主要种群生态位重叠值普遍偏低,91.78%种对生态位重叠值在0-0.5间波动。通过生态位空间分割,应用多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营养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同一物种不同龄级生态位宽度不同,同一龄级不同物种生态位宽度也存在差异。主要种群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2-0.3的占27.5%:大于0.3的占42.5%,优势种种群生态位具有较大程度重叠,对资源的利用能力相似且竞争格局明显。罗浮栲与其它物种在资源利用上所受到的竞争相对较弱,体现其优势地位,同时又属于典型的衰退种。
(6)从区域物种多样性、植物资源多样性和植物群落多样性三个方面评价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主要特征是:(1)物种多样,组成多样;(2)生活型多样性,体现了南方亚热带森林植被特点;(3)区系地理成分多样,热带性质明显,具有过渡性;(4)珍稀与特有植物丰富。从4个方面分析植物资源多样性,其特点与物种多样性相似,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市场价值较大和重大的258种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进行了开发潜力的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现有资源植物209科776属1580种,可划分为15种资源类型,约有58.53%的资源植物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1-9标度法确定综合评价层各要素关系,计算出戴云山植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数(CEI)为7.4,说明戴云山植物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针对评价结果,并结合保护区生态、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受威胁因素,提出植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策略。
|
|
|
|
1 |
杨子松;黎云祥;钱宝英;冯图;姜天亮;韩素菊;;金城山国家森林公园淫羊藿生态位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1期 |
2 |
张克荣;刘应迪;朱晓文;张全发;彭驰;;岳麓山马尾松生态位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9年02期 |
3 |
王正宁,贺康宁,张卫强,刘晨峰,刘胜;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生态位特征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5期 |
4 |
李德志;石强;臧润国;王绪平;盛丽娟;朱志玲;王长爱;;物种或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的计测模型[J];林业科学;2006年07期 |
5 |
叶友谦,罗光坦;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概况[J];亚热带植物科学;1988年01期 |
6 |
杨子松,黎云祥,钱宝英,冯图,韩素菊,姜天亮;嘉陵江流域金城山淫羊藿环境因子资源维上生态位的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03期 |
7 |
史小华;许晓波;张文辉;;秦岭冷杉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植物研究;2007年03期 |
8 |
谢强,覃干超,黄家林;元宝山冷杉群落主要木本种群的生态位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9 |
林鹏,林益明,李振基,杨志伟,刘初钿,何建源;武夷山黄山松群落能量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9年04期 |
10 |
张远东,潘晓玲,顾峰雪,单延龙;阜康荒漠植被灌木与半灌木种群生态位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
11 |
汪建华,黄林,李旭光;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特征[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2 |
楚光明,潘存德,晋瑜,王梅,何江成,蒙敏;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外围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13 |
侯翠平;郭霞;;企业家生态位的错位与选择[J];生态经济;2006年08期 |
14 |
封磊;洪伟;吴承祯;宋萍;;武夷山黄山松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J];山地学报;2008年03期 |
15 |
孙浩;黄璐明;黄璐琦;郭兰萍;周洁;吕冬梅;曾燕;;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药用植物化感作用与连作障碍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17期 |
16 |
董晓宁;李文杨;张晓佩;;戴云山羊调查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2009年01期 |
17 |
张磊;谢双喜;吴志文;王艳芳;;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主要优势种的生态位研究[J];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
18 |
郭忠玲,许忠学,宋全民;阔叶林树木种群组成及其生态位特征的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9 |
张林静,岳明,张远东,顾峰雪,潘晓玲,赵桂仿;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分析[J];生态学报;2002年06期 |
20 |
张林静,岳明,赵桂仿,张远东,顾峰雪,潘晓玲;不同生态位计测方法在绿洲荒漠过渡带上的应用比较[J];生态学杂志;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