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不同产区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王俊鸿  
【摘要】:由于近年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日趋严重,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科学界的关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圈的主体,在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调节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评价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需要掌握不同森林树种的生物生产力情况,这使得对森林树种生物生产力评估和预测研究重新成为热点。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自然分布于我国南方16个省区的重要造林树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材质好等特点,已有一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在南方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来国内外学者对杉木的生物生产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调查了不同产区、立地、年龄的杉木人工林,建立了大量生物量生长模型,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杉木分布范围广,分布区南北跨10个纬度,东西跨15个经度,不同杉木产区的生长和生物量存在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差异,由此导致不同地方的杉木生物生产力预测模型差异很大,缺乏适合不同杉木产区的生物生产力模型,影响了对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的估测。传统的杉木生物生产力研究比较注重杉木的气候生产力研究,但研究发现杉木的生物生产力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不明显,而对杉木生物生产力与分布区土壤肥力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对影响不同分布区杉木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素还不清楚,因此揭示杉木在不同产区的生物生产力变化规律和影响其生物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素成为当前林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研究中心的大量研究基础为依托,收集50多年来国内发表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相关文献,建立全国杉木生物量数据库,同时利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和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气候与土壤数据库,建立全国杉木不同产区的生物生产力模型,同时对影响杉木林生物生产力的气象和土壤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大尺度下的杉木生物生产力估算的通用相对生长方程,为正确评价不同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碳储量,预测全球变化后杉木的分布和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杉木林生物量的不同估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幂函数在杉木各部位生物量模拟中效果最好。其次为指数函数模型,最后为多项式模型。分布区北带多项式模型对枝生物量拟合效果最好,表达式为Y=2.155+0.012D2H+0.590(D2H)2。分布区南带北区幂函数对生物量拟合效果最好,表达式为Y=1.021D-1.067H2.705。分布区南带南区幂函数对总生物量拟合效果最好,表达式为Y=2.592D4.312H-3.172。 (2)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预测模型存在明显差异。中带地区幼龄前期,幂函数对皮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最好,表达式为Y=0.002D10.378H-8.244。幼龄林后期幂函数对总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模型表达式为Y=2.086D0286H0912。中龄林前期多项式对皮的拟合效果最好,最优模型为Y=25.292-3.999D+0.198D2;中龄林后期多项式对干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最优模型为Y=60.922-0.29DH+0.001(DH)2。近熟林幂函数模型对皮的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模型为Y=0.359D013H1·185。成熟林指数函数对干生物量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表达式为Y=53.821e0·002D2。 (3)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分布区的气象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最大日降水量、平均气温距平与杉木生产力呈显著相关,平均气温距平值、最大日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均与杉木生长量显著相关,模型R2=0.197,P0.001。最优模型表达式为:Y=-13.414-0.284X1+0.412X2-0.011X3。 (4)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分布区的土壤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有效锰、有效硼、碳酸钙、全磷与杉木生物生产力之间显著相关。模型中显著变量与全模型一致,模型R2=0.164,P0.001。最优模型表达式为:Y=7.795+0.131X1-3.940X2-6.625X3-43.204X4。 (5)分布区的综合环境因子对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有显著影响。降水距平百分率、平均气温距平、最大日降水量、全有效钼、有效硼与杉木生物生产力显著相关。除上述在全模型中显著的因子外,全磷含量也表现出与生产力显著相关,模型整体拟合度R2=0.395,P0.001。最优方程:Y=21.060+0.201X1-5.557X2-0.011X3-23.971X4-16.371X5+62.378X6。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武德,王兆骞,眭国平,陈宝林,徐锴;土壤侵蚀对土壤肥力及土地生物生产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2期
2 郑福瑞;;1——69杨生物生产力与林地土壤调查剪影[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84年02期
3 李飞;样条函数在森林群落生物生产力测定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1985年01期
4 杨蔚峰,吴耀先;区域和立地类型对混交林生长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5 王立明,张秋良,殷继艳;额济纳胡杨林生长规律及生物生产力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6 毕清仁;日本著名森林生态学者吉良龙夫教授来我国讲学[J];生态学杂志;1985年02期
7 郭向昕,张洁,张成福,鞠广东,赵庆喜,宋德利,吴耀先,何武江;区域和立地条件对麻栎生长的影响[J];吉林林业科技;2003年03期
8 高嵩;;不同模式退耕还林地上净生物生产力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7期
9 黎祜琛;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物生产力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J];林业实用技术;1991年05期
10 王燕,赵士洞;天山云杉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2期
11 韦峰;李信贤;温远光;梁宏温;汤成(詠);;桂西北田林老山中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研究报告[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1年04期
12 童碧泉;吴克谦;聂中南;王代军;陈明新;王友斌;周清水;;林、草、畜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及其相互关系[J];家畜生态学报;1993年03期
13 刘强,王金波;阔叶红松人工林群落的生物生产力[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4 杜国坚,洪利兴,王泳;浙江省薪炭林经营概况及其生物生产力的提高途径[J];林业资源管理;1989年02期
15 常杰;王文章;;防护林网内玉米田生物量和生产力格局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2年02期
16 杜雄;张立峰;;论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17 苑增武,丁先山,李成烈,赵玉恒,曹志伟;樟子松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密度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8 罗天样;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博士论文答辩通过[J];资源科学;1996年05期
19 罗天祥,赵士洞;中国杉木林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J];植物生态学报;1997年05期
20 赵士洞,罗天祥;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研究方法[J];资源科学;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永松;王跃中;陈作志;;径流和季风对东中国海渔业生产力变化的驱动作用[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邓坤枚;罗天祥;张林;朱华忠;王学云;;青藏高原东南部云南松成熟林生物生产量的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学雷;;实施流域生态管理的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探讨[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4 王景礼;高振斌;袁宝华;;黄河河口地区湿地的变化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措施[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5 袁宝华;王景礼;高振斌;;黄河河口地区湿地演变及面临问题的治理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滩涂利用与生态保护)[C];2006年
6 陈伟琪;王萱;;围填海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负面影响分析及其货币化评估技术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方宝初;;丽江森林生态[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8 许东禹;;现代海洋铁锰沉积物成矿作用理论问题讨论[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9 高润宏;杨继富;李和平;;内蒙古牧区水利建设规模与格局评价[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文华;;序言[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柳学军;落羽杉优良种源选择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马明东;云杉(Picea asperata)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3 温远光;连栽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长期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程鹏;银杏复合经营生物生产力及生态效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黄义雄;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生态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鸿;不同产区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2 刘骄;福建海坛岛主要防护林树种的生物生产力研究和土壤养分特征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柳娟;速生阶段(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生物生产力、营养特性及碳贮量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刘婷婷;基于树体结构推算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及碳储量[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曹萍;太湖生态渔业的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刘宁宁;基于生态足迹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农村水土资源利用评价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8 蔡洁;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碳储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任志远;内蒙古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空间占用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10 张梅;白三叶草在银杏林间生态效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伍谦 邹敏 实习生 刘丹;田大伦:让杉木成为财富之源[N];湖南日报;2006年
2 姚学文 伍谦 邹敏 刘丹;田大伦:让杉木林成为财富之源[N];湖南经济报;2006年
3 蒋高明;“人退”才能“沙退”[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汤淼;中日探索治理盐碱地良策[N];中国商报;2002年
5 ;增殖饵料 合理放养 合理捕捞 改善环境[N];湖南科技报;2006年
6 谢长贵;种植红树林能为中山带来哪些好处[N];中山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欢实习生 全权;合理布局 才能安居乐业[N];四川日报;2008年
8 曹义虎;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待思考[N];光华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晏礼中;方精云:追绿色的人[N];经济观察报;2009年
10 记者 钟钢;四川省政协常委会议献计灾后重建[N];人民政协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