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菌测定及水苏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摘要】:试验主要以福州动物园圈养条件下灵长类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的方法定量分析其粪便样品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通过分析粪便中菌群的含量,间接研究现有饲养条件下,灵长类肠道健康状况及菌群结构;以福州动物园兽类表演场笼养的猕猴为试验动物,饲喂6w双歧杆菌促生长因子——水苏糖(功能性低聚糖),观察水苏糖对猕猴粪便菌群结构的影响,分析水苏糖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机制。同时,采集猕猴血液,检测饲喂水苏糖后猕猴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水苏糖促进机体代谢及作用机理。(1)对福州动物园圈养猕猴、绿狒、环尾狐猴和黑帽悬猴粪便菌群进行定量检测后对比分析,得出粪便中双歧杆菌平均数量:猕猴为4.5×107CFU·g-1、绿狒为7.9×107CFU·g-1、环尾狐猴为1.9×108CFU·g-1、黑帽悬猴为1.4×108CFU·g-1,其中环尾狐猴极显著高于猕猴(P0.01),黑帽悬猴显著高于猕猴(P0.05);猕猴幼年体和老年体有显著差异(P0.05);绿狒幼年体和老年体有显著差异(P0.05);环尾狐猴幼年体与成年体有显著差异(P0.05)。粪便中的乳酸杆菌平均数量猕猴为4.1×106CFU·g-1、绿狒为4.8×10CFU·g-1、环尾狐猴为9.3×106CFU·g-1、黑帽悬猴为9.3×106CFU·g-1,猕猴与环尾狐猴,猕猴与黑帽悬猴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绿狒与环尾狐猴,绿狒与黑帽悬猴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种类的不同年龄段之间只有猕猴成年体与老年体之间差异显著(P0.05)。粪便中大肠杆菌平均数量猕猴为1.1×107CFU·g-1绿狒为8.5×106CFU·g-1环尾狐猴为46×106CFU·g-1、黑帽悬猴为4.3×106CFU·g-1,其中猕猴与环尾狐猴,猕猴与黑帽悬猴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种类的不同年龄段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将福州动物园兽类表演场笼养猕猴分为幼年组、成年组及老年组,同时设立对照组,在为期6w的水苏糖饲喂过程中定量检测了猕猴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试验组双歧杆菌在1~2w增长显著(P0.01),不同年龄段均有增加,幼年体、成年体和老年体3~6w增长趋势降低,最终可达109CFU·g-1以上。乳酸杆菌在试验期间增长趋势较慢,但0~6w不同年龄段均有2~4倍的数量变化(P0.05)。大肠杆菌数量在试验期间不同年龄段有显著减少(P0.05)。(3)对水苏糖饲喂试验前后猕猴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液总蛋白、白蛋白、腺苷脱氨酶、载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HDL胆固醇和血钙等指标有显著提高(P0.05)。谷丙转氨酶含量减少极显著(P0.01),表明水苏糖可以显著的影响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在体内的代谢,对血钙也有良好的吸收促进作用。因此水苏糖可以通过改善猕猴肠道菌群结构,促进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提高猕猴的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