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栽培银耳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本课题主要研究了菌草栽培银耳的培养基配方;菌草干、鲜温室袋栽银耳工艺;人工气候室干、鲜菌草袋栽、瓶栽银耳工艺;测定棉酚含量、重金属含量及于、鲜菌草营养成分;测定菌草栽培银耳不同栽培期栽培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及其相关降解酶活性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菌草栽培银耳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试管法对四种菌草,三种辅料进行筛选,结果是:类芦五节芒巨菌草象草;高粱玉米粉小米;辅料粉末状颗粒状。最适菌草栽培银耳的配方是:类芦70%,高梁5%,麸皮24%,石灰1%。2.以干、鲜菌草为主要原料,分别在温室和人工气候室条件下进行菌草袋栽、瓶栽银耳研究。结果表明:鲜菌草栽培银耳生物学效率(33.21%)高于干菌草栽培银耳(30.61%),接近对照CK(34.83%)。银耳增白菌株生物学效率(27.12%)略低于银耳菌株(29.36%),低于对照CK(36.36%)。温室菌草栽培银耳工艺:采用熟料栽培方式,装袋、灭菌、接种,在温度为25~26℃,空气相对湿度≤70%条件下进行菌丝体培养。在温度22~25℃,空气相对湿度80-95%条件下,进行出菇管理。人工气候室菌草袋栽银耳工艺:以聚乙烯薄膜袋(55 cm×12 cm)做栽培容器,采用熟料栽培方式,装袋、灭菌、接种,在人工设定气候条件下栽培银耳。菌丝培养温度为25~26℃,湿度为60-70%;出菇温度为22~25℃,湿度为80-95%。人工气候室菌草瓶栽银耳工艺:以750 g广口耐高温塑料瓶做栽培容器,采用熟料栽培方式,装瓶,打洞后,放入高压锅内,温度上升至100℃后连续灭菌2小时,冷却接种,放入人工气候室半自动化栽培管理。菌丝培养温度为25~26℃,湿度为60~70%;出菇温度为22~25℃,湿度为80~95%。3.干、鲜菌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鲜菌草营养成分要高于干菌草,这与测产结果鲜菌草栽培银耳产量高于干菌草栽培银耳相符合。菌草(类芦)中四项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国家饲料卫生标准,属于安全优质原料。4.棉籽壳棉酚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银耳子实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棉酚有富集作用;高压灭菌处理可避免游离棉酚含量超标。5.测定并比较菌草栽培银耳不同栽培期栽培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及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降解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菌草栽培银耳在菌丝培养期主要利用半纤维素,幼耳期开始利用纤维素;整个栽培过程中纤维素的降解量达到8.40%,半纤维素的降解量达到3.42%,木质素含量相对增加。菌草栽培银耳的栽培料中含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漆酶活性,但不具备MnP和LiP。菌丝长满时纤维素酶活性和半纤维素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6 U/g和7.33 U/g,幼耳期漆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为8.16 U/g。
|
|
|
|
1 |
陈华;阮瑞国;丁李春;潘祥华;罗仰奋;;不同营养和环境条件对宁猴6号菌丝生长的影响[J];闽东农业科技;2005年04期 |
2 |
李林;罗凯旋;张传锐;王正磊;;一种野生香灰菌丝的纯化与利用[J];食用菌;2008年01期 |
3 |
牛姝力;李胜楠;隋玉龙;宋慧;;常见元素及其浓度对榆干离褶伞菌丝生长的影响[J];菌物研究;2013年02期 |
4 |
赵占军,陈茂盛,王贵娟;双孢蘑菇2796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3年06期 |
5 |
郭勇;叶小金;甘炳成;彭卫红;;不同温度和光照培养条件下3种食用菌菌丝的菌落及菌丝形态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
6 |
钟丽娟;赵新海;张庆华;关艳丽;朱巍巍;韩冰;徐冲;;野生肺形侧耳菌丝生物学特性及栽培初探[J];食用菌;2013年04期 |
7 |
王厚德;张连润;;多菌灵对菌丝生长的影响[J];食用菌;1985年03期 |
8 |
徐代贵;;侧耳袋制种封口方式试验[J];食用菌;1986年04期 |
9 |
钟德山;宁康健;应如海;;影响菌丝长满瓶的时间因子分析之二[J];食用菌;1992年02期 |
10 |
李莉云,刘国振,贾建航,刘振岳;香茹单核菌丝多态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11 |
钟丽娟;;野生漏斗大孔菌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J];食用菌;2013年05期 |
12 |
陈艳秋,周丽洁,孙明辉;桦褐孔菌菌丝营养特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5年03期 |
13 |
生吉萍;申琳;茹炳根;;富锌培养对转金属硫蛋白侧耳菌丝生长和锌有机化程度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3期 |
14 |
董晓娜;陈喜蓉;钟剑锋;林芳能;阳记萍;;巨菌草栽培灵芝试验初探[J];热带林业;2013年01期 |
15 |
钟德山,宁康健,应如海;影响菌丝长满瓶的时间因子分析[J];食用菌;1991年02期 |
16 |
李翠翠;郭立忠;徐丽丽;宁丽;宫巍;;不同生长条件对槐耳菌丝生长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2006年04期 |
17 |
董吉德;张廷龙;梁志虎;;河西走廊灵芝不同菌种菌丝生长比较试验初报[J];中国农技推广;2011年05期 |
18 |
张天晓;张志光;;中国Rhizoctonia solani Kuhn新的菌丝融合群与其它各群诸性质的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1年04期 |
19 |
王晓峰,张海林,崔鸿文;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亲子相关及配合力分析[J];食用菌学报;1998年04期 |
20 |
王淑珍,白晨;灵芝孢子诱变与菌丝高长速菌株选育[J];中国食用菌;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