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肠道乳酸菌筛选鉴定、抑菌作用及对Caco-2细胞粘附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从成年番鸭肠道分离筛选出抗病原微生物的乳酸菌6株,采用16S r DNA基因分子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并通过体外分析法对筛选的乳酸菌进行益生效果评价,同时研究分离的菌株对Caco-2细胞粘附效率和黏附因子的影响,为更好地利用乳酸菌微生态制剂提供实验基础。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番鸭肠道乳酸菌的分离鉴定试验选用番鸭(平均体重为3.5 kg,300 d)30只,解剖并分离培养其肠道菌群。进行如下试验:1)MRS固体培养基分离筛选并纯化乳酸菌;2)形态学观察分离纯化的乳酸菌;3)乳酸菌特异核酸序列的测序比对。结果:1)分离的菌株中既有球菌属也有杆菌属;2)分离的6株乳酸菌与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唾液乳杆菌(L.salivarius)、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哥伦比亚肠球菌(Enterococcus columbae)、鼠乳杆菌(L.murinus)高度同源。结果提示:分离的6株乳酸菌革兰氏染色均为阳性,分别命名为CM1、CM2、CM3、CM4、CM5和 CM6。产酸性能试验结果显示,6株乳酸菌产酸性能良好,终pH为3.85、3.51、3.67、3.39、3.37和3.35。对酸度、胆盐、消化酶的耐受试验结果显示,菌株对高浓度的酸及胆盐有一定的耐受性,在消化酶存在的条件下也能够有相对高的存活率。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6株乳酸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对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及复方新诺明存在耐药性。2、乳酸菌益生性能的研究对筛选出的6株乳酸菌进行如下试验:1)牛津杯法检测乳酸菌的抑菌作用;2)SEM法检测乳酸菌对Caco-2细胞的粘附作用;3)RT-PCR法检测乳酸菌对Caco-2细胞相关黏附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6株乳酸菌对肠道常见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对沙门氏菌,菌株CM3显示了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9.41 mm左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CM6的抑菌活性要远高于其它5株乳酸产生菌,抑菌圈直径为17.26 mm左右;2)6株乳酸菌对Caco-2细胞均具有一定的粘附能力,进一步对细胞的粘附特性包括疏水性和自凝集能力等进行研究发现,经正十六烷处理后,菌株CM3和CM4与其结合率最高,分别为99.79%和99.72%,其中菌株CM3的自凝集能力明显高于其它菌株,为90.16%;3)RT-PCR检测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菌株CM3处理的试验组中,F-actin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提高(P0.001),在沙门氏菌处理组和沙门氏菌及菌株CM3共同作用处理组中,F-actin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在沙门氏菌处理组和沙门氏菌及菌株CM3共同作用处理组,CaM和E-cad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菌株CM3处理组相比,沙门氏菌处理组和沙门氏菌及菌株CM3共同作用处理组的CaM、E-cad和F-actin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果提示:菌株CM3对3株指示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大,抑菌效果最好,且杆菌属菌株CM1,CM3及CM6对Caco-2细胞的粘附效果和球菌属菌株CM2,CM4及CM5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疏水性研究显示,番鸭肠道分离出的这6株乳酸菌细胞表面均呈酸性,菌株CM3和CM4疏水性最强,其中菌株CM3的自凝集能力最高。综上所述,在对番鸭肠道分离的乳酸菌生长特性、产酸性能、耐受性、抑菌效果及对Caco-2细胞的粘附能力进行比较后,筛选出了 1株(CM3)优良的番鸭源乳酸菌菌株,可作为益生素应用于动物临床实验,并有望推广于动物生产。
|
|
|
|
1 |
谢艳兰;郭昊蔚;郑羡慕;须海荣;Wilfried Andlauer;Agnieszka Kosińska;;Caco-2细胞模型在茶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J];茶叶科学;2012年06期 |
2 |
查龙应;许梓荣;王敏奇;;Caco-2细胞模型及其在营养素小肠吸收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营养学报;2006年03期 |
3 |
胡彩虹;刘海萍;胡向东;徐勇;夏枚生;;蒙脱石对大肠杆菌K_(88)感染Caco-2细胞的屏障功能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年04期 |
4 |
安永福;浅谈乳酸菌及其特点[J];中国奶牛;1995年05期 |
5 |
胡书芳;王雁萍;;乳酸菌在泡菜生产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
6 |
郭召媛;贺魁荣;雷邦星;;蛋液乳酸菌发酵及蛋饮料研制初报[J];贵州畜牧兽医;1992年04期 |
7 |
孔庆学,张东杰;植物性原料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8 |
赵红霞
,詹勇
,许梓荣;乳酸菌的研究及其应用[J];江西饲料;2003年01期 |
9 |
梁锐萍,胡慧强,宋亚鹏,张敏爱,黄素珍;乳酸菌发酵骨泥液生产工艺的优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
10 |
云月英;王文龙;;乳酸菌与健康[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年01期 |
11 |
李少英,敖敦格日勒,孟克毕力格,郝永清,乌尼;乳酸菌发酵骨泥的研究[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2 |
郝永清,张爱荣,周树玲,雷霞;乳酸菌发酵骨泥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3 |
;食用菌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加工[J];农家之友;2013年07期 |
14 |
丰宗清;;酸牛奶乳酸菌培养工艺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
15 |
刘丽娜;王文亮;徐同成;程安玮;杜方岭;;乳酸菌发酵对泡菜质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
16 |
李立;谈重芳;王雁萍;李宗伟;常胜合;秦广雍;;河南洛阳地区泡菜中微生物多样性及乳酸菌种群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
17 |
王乃富;李春阳;阎征;蒋宁;;乳酸菌发酵对鳙鱼肉糜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08期 |
18 |
刘福林;;食品用乳酸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产品加工;201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