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景瑞  
【摘要】:随着个人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等)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不再受时空限制,这种有效利用移动技术所开展的学习就是移动学习。当前,微信公众平台的快速发展已将微信的触角延伸到了移动学习领域,前者凭借其操作使用的便捷性、交互功能的多样性、内容分发的精准性、信息获取的泛在性等独特优势,在高校教育领域中迅速崛起,成为了广受师生欢迎的课程移动学习平台,不单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方便、简洁、廉价、高效的移动学习应用,也为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网络载体。因此,探索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内在教育价值与学习支持功能,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日益成为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广泛关心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思政课教学过程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目的,紧紧围绕“如何应用微信移动学习平台辅助思政课教学”这一问题展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全文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通过选题背景引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针对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和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现状展开述评;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并阐明创新点。第二章论述相关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思政课教学过程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构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微信平台众多的学生用户、独特的传播优势、丰富的支持功能、较低的开发成本等应用价值入手,分析建立思政课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现实依据。第三章研究高校思政课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整体定位、内容开发、功能设置、菜单界面设计四个维度提出思政课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原则;第二部分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提出思政课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方案;第三部分以思修课微信移动学习平台“思嘞个儿修”为例,分析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第四章论述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征、困境及对策。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教学的方法、主体、内容、形式四个维度探讨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征;第二部分从资源整合、教学统筹、技术融合、话语重塑四个方面反思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及对策。第五章阐述本研究的结论、局限及未来展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戴国琴;;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贯彻“贴近学生”的原则[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2 李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刘应君;;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年12期
4 刘辉;刘剑松;;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体系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03期
5 盛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浙江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之研究[J];沧桑;2011年02期
6 刘颖杰;;强化大学生党建平台 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9期
7 赵东苹;王子华;;试论阴暗面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开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11期
8 贾永存;;浅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田洪芳;;转型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年30期
10 张敏;刘艳群;;独立学院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1 周子善;王庆华;;论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12 史素花;;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现状与特点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13 陈晓斌;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教育评论;1999年05期
14 李晓云;;从思政课教学的维度透视大学生合作能力[J];现代交际;2013年11期
15 卢军;;高校思政课教学“进头脑”状况调查分析——以长江大学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6 罗昌勤;;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年04期
17 梁维科;;从理论层面解析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信息;2014年14期
18 马继彬;;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之我见[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年11期
19 刘咏堂;;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情感调动方法[J];考试周刊;2010年35期
20 闵桂林;郑双花;卢忠萍;;“问题式”教学法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2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戈;陈国才;;改革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A];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C];2008年
2 杨晋锋;;让美走进思政课教学[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3 彭兴武;;探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途径[A];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C];2011年
4 韩文;;让合作学习在逆境中重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5 吕启春;;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2014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6 杜俊娟;;用学习动机培养策略课题的学习对体育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瞿春波;;浅议合作学习之误区[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时龙;;把握分析学情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的基础[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9 韦彩红;;如何组织学生共享学习成果[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10 格保耿;;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峰;基于社会网络的大学生学习网络结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2 付亦宁;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冯子勇;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特征学习和分类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王星;关系分类模型的学习界限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潘剑寒;基于多潜在空间的迁移学习算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杨春;反馈类型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中介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浩宇;资源整合、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8 田青;有序学习及在图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9 邹朋成;有监督的相似性度量学习研究与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10 马相春;基于大数据的初中数学智慧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景瑞;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2 张云;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晓博;创新教育视野下中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及对策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年
4 庞艳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程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其实效性研究[D];温州大学;2016年
6 龚正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思政课教学不良现状及其成因与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高原平;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李俊平;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9 孟祥光;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强化时政素材运用的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年
10 陈宇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李忠军;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四个统一”[N];光明日报;2014年
2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黄刚;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思考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7年
3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经验(摘编)[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记者郝日虹;思政课教学:中国立场 国际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徐秉国;快板只是思政课教学的治标之策[N];中国教育报;2014年
6 华南农业大学 姜美珍;思政课教学设计应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阳锡叶;醉心思政课教学的“三铁教授”[N];中国教育报;2014年
8 潮州市高级中学 陆璇;浅谈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策略[N];潮州日报;2011年
9 记者 张宝敏;天津师大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本报评论员;把思政课教学工作提高到新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