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栗(Castanea Henryi)贮藏中品质变化规律与贮藏时间、温度模型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内外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及锥栗贮藏保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第二部分从数学的角度对贮藏过程中锥栗品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描述,并研究了包装条件对锥栗贮藏的影响。第三部分研究了锥栗贮藏时间、温度模型。
首先,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应用保鲜方法如冷藏、窖藏、气调贮藏、辐射、调压贮藏、化学药剂涂膜、静电场保鲜、臭氧离子气体保鲜和生物技术保鲜等方法和国内外锥栗贮藏保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概括,并对我国的果蔬贮藏保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其次,本文对在单一贮藏条件下不同包装条件的锥栗各个品质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包括贮藏中锥栗的呼吸强度、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含水量、失重率、总糖含量、坏果率及贮藏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和空气成分等,并对呼吸强度变化规律、淀粉和维生素C的降解速率、含水量、失重率、总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从数学的角度进行了描述,同时研究了锥栗贮藏中品质变化规律与包装条件的关系,确定了硅窗袋贮藏锥栗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1) 贮藏中锥栗的呼吸强度和呼吸热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弱,在贮藏稳定期内随着时间的延长,温度对呼吸强度和呼吸热的影响也相对变弱;贮藏中锥栗淀粉的降解速率为零级反应,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贮藏中锥栗维生素C的降解速率也随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贮藏中锥栗的失重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与贮藏环境中的相对湿度成反比;贮藏中锥栗的总糖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2) 用硅窗袋与普通麻袋贮藏的锥栗相比,其呼吸强度更弱、淀粉和维生素C的降解速率更低、失重率更低,以及总糖含量较低,说明硅窗袋更有利于锥栗的贮藏。
最后,在研究了贮藏中锥栗品质变化规律,并确定使用硅窗袋贮藏锥栗后,为更深入的研究锥栗贮藏时间、温度和品种对贮藏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抑霉唑浸泡(2000ppm、1000ppm、0ppm)、不同温度(1℃、5℃、10℃)等措施,对长芒、黄榛、油榛三个品种的锥栗进行保鲜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了以淀粉为检测指标的锥栗贮藏时间模型,并对对锥栗的贮藏时间进行了预测,然后通过建立锥栗贮藏过程中温度变化模型,对锥栗堆垛中的温度变化规律、锥栗的贮藏时间和锥栗堆垛的高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锥栗贮藏中温度和品种是影响贮藏效果的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锥栗贮藏中品质变化规律与贮藏时间、沮度模型的研究
主要因素,抑霉哇对贮藏的影响不显著。(2)通过贮藏时间模型预测的不
同品种在不同温度的贮藏时间为:长芒在1℃时为179天,5℃时为170天,
10℃时为巧9天;黄棒在1℃时为164天,5℃时为152天,10℃时为140
天;油棒在1℃时为168天,5℃时为162天,10℃时为152天。(3)在锥
栗的堆垛中,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锥栗自身的呼吸作用,不断产生呼吸
热,且热量不能及时传导出去,所以堆垛中的温度也逐渐升高。
|
|
|
|
1 |
黄永明,黄月芳,舒义静,林子平,周安寰;杀菌剂抑霉唑的合成[J];精细化工;1995年03期 |
2 |
鲍世利,陈锦权,吴仲弈;锥栗贮藏保鲜研究[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02期 |
3 |
郭治安,赵景婵,王耀,宋俊峰;杀菌剂中抑霉唑含量的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分析化学;2004年02期 |
4 |
姜军侠,雷琪,刘伟,宋喜峰,刘琪;咪鲜胺·抑霉唑混配制剂的反相离子对液相色谱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年02期 |
5 |
付新梅,张丽静,封顺,王吉德,张旭龙;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甜瓜样品中的抑霉唑和噻菌灵[J];分析化学;2004年03期 |
6 |
支胡钰;温书恒;高端阳;;16%抑霉唑微乳剂的研制[J];广东化工;2010年03期 |
7 |
武婷;刘波;李楠;;杀菌剂抑霉唑在梨子中残留动态分析[J];分析试验室;2007年09期 |
8 |
应兴华;徐霞;闵捷;陈铭学;吴俐;韩素芳;;离心破乳-气相色谱法测定黑米中残留抑霉唑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9年09期 |
9 |
刘杨;周志武;;噻菌灵·戊唑醇·抑霉唑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农药;2011年08期 |
10 |
高智席;牟青松;江忠远;曾启华;唐国风;敖克厚;黎司;;河水中抑霉唑的SPE-RP-HPLC动态分析[J];化学世界;2011年11期 |
11 |
潘春秀;徐秀珠;游振春;;咪康唑和抑霉唑在CTMB上的对映体分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2 |
王玉健;黄惠玲;汪春光;蔡伟凯;刘红专;卓海华;;荔枝中抑霉唑和嘧霉胺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10年10期 |
13 |
冯丹;孙学鹏;姜丽英;陈健民;李红叶;;浙江衢州地区柑橘绿霉病菌对抑霉唑和多菌灵的抗性水平及其分子机制[J];农药学学报;2011年04期 |
14 |
应兴华;徐霞;陈铭学;吴俐;闵捷;朱智伟;韩素芳;;粮谷中抑霉唑残留的气相色谱法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9年04期 |
15 |
周映霞;张丽杰;潘家荣;焦必宁;王磊;;杀菌剂抑霉唑人工抗原的合成和鉴定[J];食品科学;2010年13期 |
16 |
潘守奇;孙军;董静;潘玉香;刘孟孝;;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果和蔬菜中异丙威、嘧霉胺、抑霉唑残留量[J];食品科学;2008年12期 |
17 |
王玉健;黄惠玲;禤开智;蔡伟凯;汪春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多种食品中抑霉唑、嘧霉胺、克百威、三唑磷、多菌灵的残留量[J];分析试验室;2011年05期 |
18 |
康晓燕;;超声提取—吸附分离—气相色谱法测定柑桔中农药残留[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9年04期 |
19 |
赵其阳;焦必宁;王成秋;付陈梅;郭东梅;杨玉柱;;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柑桔中抑霉唑、噻菌灵和嘧霉胺残留[J];现代科学仪器;2007年01期 |
20 |
严智燕;;欧盟农药登记法案附录Ⅰ的首次更新已确定[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