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蓼科杂草的重要天敌-褐背小萤叶甲和寥蓝齿胫叶甲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林智慧  
【摘要】:褐背小萤叶甲和蓼蓝齿胫叶甲是蓼科杂草的重要食草天敌,对蓼科杂草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本文系统研究了褐背小萤叶甲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其中包括自然种群消长,温度、湿度、光照和寄主植物对褐背小萤叶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幼虫饲养密度的制约效应,褐背小萤叶甲对蓼科杂草的控制效果以及田间常用农药对褐背小萤叶甲的毒性测定。同时对蓼蓝齿胫叶甲的部分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包括蓼蓝齿胫叶甲的安全性测定,温度对蓼蓝齿胫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以及田间农药对该虫的毒杀作用。研究结果主要如下: 1、褐背小萤叶甲生物学特性 褐背小萤叶甲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取食叶肉及幼嫩生长点控制杂草,幼虫中以3龄幼虫为主要取食虫态。成虫可以多次交配,呈不连续产卵。成虫产卵以及2龄、3龄幼虫偏好叶背面,而雌雄成虫的取食对叶片正、背面选择性不明显。雄成虫、2龄、3龄幼虫具有较强的负趋光性,而雌成虫对光照则不敏感。 通过室内强迫取食试验表明,褐背小萤叶甲属于寡食性昆虫,只取食蓼科的酸模属和蓼属植物,而对田间的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安全。在三明地区,一年发生4代,在田间全年有两个高峰,分别在5月上旬和7月下旬,有世代重叠现象。 2、温度对褐背小萤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温度17℃-33℃范围内,褐背小萤叶甲各虫态和世代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1龄、2龄、3龄幼虫、蛹、产卵前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70℃、12.39℃、11.93℃、11.76℃、11.76℃、11.92℃和11.35℃,有效积温分别为72.91日度、35.08日度、59.95日度、70.23日度、53.94日度、57.45日度和370.80日度。 各虫态的存活率(y_1)、产卵量(y_2)分别与温度(X)均呈抛物线关系,产卵前期(y_3)和产卵期(y_4)均与温度(x)呈线性负相关关系。y_1(世代)=-2.7725+0.2730x-0.0057x~2,y_2=-5410.7104+509.5553x-10.2991x~2,y_3=15.7477-0.4158x,y_4=143.7193-3.7973x。褐背小萤叶甲实验种群在25℃时增长最快,种群增长指数(Ⅰ)最高,达到261.22,当温度达到35℃时,种群不能存活。综合存活率、产卵量和种群增长指数,褐背小萤叶甲室内大量繁殖以25℃左右为宜。 6℃-8℃的低温冷藏结果表明,成虫耐寒性最强,蛹其次,卵最弱。按适宜冷藏的虫态看,成虫最适宜冷藏,其次是蛹,而卵不适宜,成虫和蛹在冷藏15d后仍然保持着近90%和近80%的存活率。 3、湿度对褐背小萤叶甲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湿度下,褐背小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明显不同,各虫态发育历期仃,)分 别与湿度(x)呈抛物线模型关系,y.(世代)=53.8289一76.9243x+52.8215扩.成虫的产卵期、 雌、雄成虫的寿命均以75%RH卜最长,分别达到59.25d、65.00d和57.19d,明显长 于其他湿度。 各虫态的存活率饥)、成虫产卵量伪)、种群增长指数伽)均分别与湿度呈抛物线 关系,yZ(世代卜一2.5649+s.5443x一5.591 lxZ;为二2325.496叶9314.079sx一6s37.32s9x2, y;=一1545.8207+5029.4885x一3500.7892x,。对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增长指数而言,高 湿均表现出较低湿有利。不同虫态对湿度的敏感性表现不同,蛹对湿度的适应性强于 卵和幼虫.综合各指标,褐背小萤叶甲的室内人工繁殖相对湿度以70%RH一75%RH 为宜。 4、光周期对揭背小萤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周期对褐背小萤叶甲的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影响不大,但对蛹期、产卵前期和 世代历期有明显影响。光照12小时处理的蛹期、产卵前期和世代历期均表现最小。 不同光周期下的卵和蛹的存活率均保持较高水平,大多在90%以上。而幼虫和世代的 存活率则存在明显差异,以光照12小时处理的最高。 产卵期、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在不同光周期处理下均保持较高水平。产卵期在 50d石0d,雌雄成虫寿在50d一70d,产卵量在1000粒左右,但以光照12小时处理的表 现最佳。不同光周期处理也都保持较高的种群增长趋势,24L:OD、1 SL:6O、12L:12D、 6L:18D和OL:24D处理的种群增长指数分别达到244.75、343.28、526.06、433.81和 342.巧,以光照12小时的增长最快。综合各因子,褐背小萤叶甲室内大量繁殖的适 合光周期为12L:12D。 5、寄主植物对褐背小萤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取食寄土植物不同,褐背小萤叶甲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 和种群增长指数均表现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嗜好程度。在酸模叶要上世代历期最短、 各虫态存活率最高、成虫产卵量最大、成虫寿命最长、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种群增长 指数高达470.29,在供试的植物中为最嗜好寄主.而杠板归则表现为发育历期最长、 存活率最低、产卵量最少、种群增长指数最小,在供试的寄主植物中为最不嗜好寄主; 表现较为良好的为皱叶酸模和长花要,种群增长指数分别达到275.18和220.30:接 下来依次为齿果酸模、水要和小要,种群增长指数分别达到133.86、91.40和55.04。 化验结果表明,褐背小萤叶甲的最嗜好寄主一酸模n一!·萝叶片的可溶性糖、蔗糖、还原 糖以及果糖均明显多于中等嗜好寄主一水爹和较不嗜好寄主一杠板归。 6、不同饲养密度对揭背小萤叶甲生长发育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展云;何为中;谭裕模;陈引芝;梁朝旭;王伯辉;黄冬发;李松;黄诚华;潘雪红;颜梅新;;古巴蝇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糖料;2008年04期
2 黄安平;包小村;;茶刺蛾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3 康育光;李捷;赵飞;孔维娜;;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4 杨子琦,曹华国,陈凤英;神泽氏叶螨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5 刘晓飞;王大明;叶辉;;番石榴实蝇研究概况[J];热带农业科技;2005年04期
6 黄素青,韩日畴;桔小实蝇的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5年05期
7 欧剑峰;黄鸿;吴华;刘桂清;郑基焕;韩诗畴;莫伟冬;;瓜实蝇国内研究概况[J];长江蔬菜;2008年13期
8 朱新明,徐永霞;蓝毛臀萤叶甲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J];昆虫知识;1994年04期
9 ;双斑萤叶甲研究简报[J];昆虫学报;1979年01期
10 闫玉芳;陈文龙;;菜蚜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进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年02期
11 陆自强,朱建,祝树德,陈志栋;菱角、莼菜害虫——菱角萤叶甲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4年05期
12 蒋瑞芬;宋振博;秦明;杨恩忠;王爱民;石烈;;乌鲁木齐附近早春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初探[J];植物生态学报;1992年04期
13 方廷伦;皱异跗萤叶甲的发生及防治[J];昆虫知识;1983年02期
14 杨星科,黎天山;广西萤叶甲种类补遗[J];广西植保;1997年04期
15 何继龙;;捕食性食蚜蝇的生物学和生态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1989年04期
16 程宏祚,李雪琴;谷田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为害与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1994年02期
17 李国钰;绿翅短鞘萤叶甲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初步研究[J];植物医生;1997年05期
18 王国严;徐阿生;;川滇高山栎研究综述[J];四川林业科技;2008年02期
19 张李香;范锦胜;王贵强;;中国国内草地螟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1期
20 唐鸿庆;大黄萤叶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初报[J];昆虫知识;197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琼友;顾丁;陈文龙;;烟草甲的危害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现状[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洁;杨茂发;;食蚜瘿蚊研究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周福才;王勇;杜予州;;江苏地区烟粉虱的研究[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4 余海忠;杨璞;祝增荣;;近20年来我国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的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郑福山;杜予州;丁建清;许佳君;王志杰;卢艳阳;BERND BLOSSEY;;菱角萤叶甲种群生态学研究[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宋崇真;;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法律问题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文华;;序言[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王祖望;;对我国生态学在本世纪初(2000-2010)发展的几点建议[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9 高振寰;;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及可行性[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郑景明;刘晓东;郝建清;李泳池;;理科基地的生态学双语教学经验和设想[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智慧;蓼科杂草的重要天敌-褐背小萤叶甲和寥蓝齿胫叶甲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2 娄远来;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的生物学、生态学与复配除草剂的增效作用及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刘淑芬;食线虫真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的生态学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褚建君;(艹冂又)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5 艾洪木;橄榄园节肢动物群落与主要害虫综合治理[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6 何衍彪;菠萝洁粉蚧的分子鉴定、遗传结构及其控制基础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颜忠诚;武夷山鼠类体表寄生虫群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1997年
8 詹开瑞;桔小实蝇的检疫技术与风险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9 耿军灵;阿里山潜蝇茧蜂大量饲养及对橘小实蝇的控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江昌木;瓜实蝇种群系统与检疫防除综合技术[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家书;外来入侵植物银胶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韩旭;菱角萤叶甲的种群生态学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3 李荣幸;三角新小卷蛾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4 郑福山;菱角萤叶甲种群生态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5 耿晓红;刺桐姬小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6 周蕊;洋虫生物生态学特性及营养价值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吕琳琳;柚实雷瘿蚊主要生态学及控制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8 高华;甘蓝薄翅螟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抗药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吉海龙;农田杂草藜的重要天敌虾钳菜日龟甲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10 徐颖;核桃花期生物学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霓、安希雅;版纳有个“国际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本报通讯员 羽纺;这里是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摇篮[N];光明日报;2005年
3 陈蓉霞;当众播放分娩培养不出母爱[N];东方早报;2007年
4 曹宇;国际生物学奥赛内地4学生夺金[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马震;美国女教授枪杀同事,或只为了个职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于洪光赵润驰 江涛;山东农大“七大计划”助推现代农业[N];农民日报;2007年
7 凤华 本报记者 刘华;从“淘气包”到生物学院士[N];团结报;2009年
8 丁洪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走过十年[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9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 刘玉丽;“激励教学法”尝试[N];学知报;2010年
10 黄军英;新生物学 瞄准绿色健康[N];人民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