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与过程研究

郑云  
【摘要】: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是全球LUCC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进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漳州市所在的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其独特性,复杂的地形又加强其内部的区域差异,再结合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干预,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矛盾有其特殊性。 本研究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相关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漳州市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及相关资料、统计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主要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采用相关分析软件和数学分析方法集成进行研究,分析了1990-2003年漳州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变化情况,并通过选取适当的人类驱动力因子,探讨引起漳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类驱动力,揭示漳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1990-2003年这14年间,漳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主要表现在耕地、未利用土地和牧草地面积的减少和园地、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林地和水域用地面积的增加。 (2)全区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年变化率达到0.811%;其中耕地、未利用地和牧草地分别以每年1.67%、2.24%和3.04%的速度减少,同时园地、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园地、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以及交通用地面积的变化最快,年变化率分别达到4.55%、3.01%和3.05%。 (3)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耕地的变化以芗城区和龙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甘红,刘彦随,李宪文;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相关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胡勇;申海建;张毅;于亮;;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04期
3 马其芳;黄贤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4 李锐,杨勤科,温仲明,刘文兆,赵世伟,张成娥,郭胜利,徐学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水土保持通报;2002年02期
5 韩磊;侯西勇;朱明明;于良巨;高猛;;20世纪后半叶美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6 邵晓梅;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7 龙花楼;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整理[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8 朱会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探讨[J];科技导报;2004年05期
9 谭少华,倪绍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成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10 王红瑞;张文新;董艳艳;高雄;王军红;;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Ⅰ)——理论篇[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6期
11 付修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12 陈士银;周飞;杨小雄;习心军;;区域土地利用绩效及可持续性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5期
13 倪绍祥;一部系统研究土地利用配置的力作——评刘彦随著《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14 黄贤金;于术桐;马其芳;李璐璐;翟文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响应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1期
15 章波,濮励杰,黄贤金,周青,吕敏眸,李宪文;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16 李边疆;王万茂;;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系统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年01期
17 黄杏元,倪绍祥,徐寿成,高文;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区域土地利用决策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2期
18 陈新;陈秋林;;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以湖南省道县为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年03期
19 陆效平;孙伟;;区域土地利用的效率与公平及其政府职能[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小敏;;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2 章波;濮励杰;黄贤金;周青;吕敏眸;李宪文;;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张彦儒;蒙吉军;;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安全响应研究——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尹国庆;孙铭一;;区域土地利用分工的生态补偿机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卫;;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阈值研究——以冀北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阎建忠;张镱锂;刘林山;刘燕华;郑度;;高原交通干线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鲁春阳;杨庆媛;田永中;文枫;;基于主成分法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8 孙超;;河南省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梁美霞;黄义雄;;区域土地利用的景观破碎化分析[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章波;濮励杰;黄贤金;周青;吕敏眸;李宪文;;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1 牛乐德;周宝同;谭勇;;四川省犍为县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12 张伯楷;;循环经济: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规划新理念[A];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转变发展方式——福建省土地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3 康鸳鸯;郭艳;陈守民;;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河南省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差异协调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下册)[C];2011年
14 丁军;陈桂红;;奥林匹克公园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几点思考[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5 李俊敏;于海清;余明全;;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16 任奎;;精明增长指导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以江苏宜兴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7 殷利华;杭天;杜慧敏;;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京广高铁湖北段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20年
18 刘梅姜;王余沛;;福建省平和县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A];科学合理用地 人地和谐相处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9 龙花楼;;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整理[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0 王秀红;;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以鲁西北地区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梅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陈勇;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与调控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3 矫德阳;中俄边境贸易驱动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演变及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田俊峰;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机制与优化[D];吉林大学;2020年
5 谭少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雷国平;黑龙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7 马蒂丽;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大学;2010年
8 饶永恒;迁移农业对区域土地利用的扰动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9 郗静;退耕还林政策影响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微观行为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牛星;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分析与状态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1 王群;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2 黎孔清;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3 王玉军;基于地质环境约束的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14 蔡为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5 张青瑶;清代晋北地区土地利用及驱动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6 刘桂芳;黄河中下游过渡区近20年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7 陈琴;山地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功能耦合与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18 傅辉;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9 李飞;恢复生态学视角下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0 丁菡;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与预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云;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与过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2 刘亚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马艳;伊犁河谷地西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4 申伟;基于精明增长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军辉;基于遥感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尚晋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7 谭晓燕;江西省区域土地利用差异性及协调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闫立沙;华东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赵娜;山西省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10 邓毅新;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土地利用与布局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1 杜少永;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2 谭君;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3 王振伟;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14 孔伟;区域土地利用结构预测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5 车国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6 王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健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17 殷静;中部欠发达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规划方案编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18 周绪高;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日照市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9 盛守双;城市更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20 李俊敏;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侯小健;明确四大土地利用功能分区[N];海南日报;2008年
2 记者 叶文娟;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N];青海日报;2005年
3 王国林;切实加强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N];安庆日报;2007年
4 记者 吴向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听取土地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汇报[N];宁波日报;2020年
5 本报记者 郑亚丽 刘健 通讯员 柯庆君 方珊瑶;山水之间,土地利用“点状开花”[N];浙江日报;2021年
6 记者 丁时慧;“三会合一”推动土地利用规范管理[N];常德日报;2020年
7 记者 杨鸣宇;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N];德州日报;2020年
8 ;以高质量土地利用促进高质量发展[N];联合时报;2020年
9 全媒体记者 叶森;把土地利用综合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N];开封日报;2020年
10 记者 徐梦倩 通讯员 王雪军;大桥新区“三结合”推进拆后土地利用提质增效[N];嘉兴日报;2019年
11 记者 余美君;探索推进垦地土地利用一体化助推乡村振兴[N];海南农垦报;2019年
12 记者 郭敏;粮食和土地利用转型将带来新商机[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9年
13 记者 杨德坤;舞钢市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平顶山日报;2018年
14 记者 袁媛;发展品质农业 做好土地利用[N];绵阳日报;2018年
15 记者 徐斌姬;我市以95.98%的拆后土地利用率领跑全省[N];湖州日报;2018年
16 记者 刘立新 特约记者 左金安;河南从三方面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
17 记者 方臻子 通讯员 李风;努力形成土地利用新格局[N];浙江日报;2018年
18 ;将“三改一拆”进行到底 把“两美”要求落到细处[N];浙江日报;2016年
19 记者 钱祎;我省145个“三改一拆”大项目集中开工[N];浙江日报;2016年
20 本报记者 钱祎;拆改并举拓空间[N];浙江日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