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麦景强;罗越华;夏志辉;陈守才;;一个水稻卷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
2 |
顾铭洪;;矮源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0年01期 |
3 |
李进波;夏明元;万丙良;杜雪树;查中萍;喻大昭;戚华雄;;一个水稻颖壳扭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08年06期 |
4 |
;“我国水稻矮源矮秆基因遗传分析和等基因系研究”最新进展[J];江苏农业研究;1994年03期 |
5 |
顾铭洪,朱立宏;粳稻矮秆基因遗传分析[J];遗传;1981年03期 |
6 |
郑永胜;吴昆仑;迟德钊;马晓岗;;矮秆种质的赤霉酸反应和株高遗传模型的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7 |
朱立宏,顾铭洪,薛元龙;籼稻矮秆遗传及其利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
8 |
于东海,李静,王洪刚,李兴峰,陆文辉;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1504-1矮秆基因的鉴定及其染色体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12期 |
9 |
张铭铣,骆荣挺,施德,陶荣祥,孙国昌,孙漱沅;抗稻瘟病新种质R_(917)的抗瘟基因遗传分析及其转育研究[J];核农学报;1997年04期 |
10 |
李杏普,毛沛,段喜顺,庞春明,AJ.Worland;不同Rht基因在冬小麦育种中的利弊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9年03期 |
11 |
顾铭洪,朱立宏;几个矮稈籼稻矮稈基因等位关系的初步分析[J];遗传学报;1979年01期 |
12 |
M.D.Gale;S.Youssefian;郭保宏;;小麦矮秆基因(二)[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
13 |
李兴普;河北省主要小麦育成种矮源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14 |
黄天带;吴江生;王令强;华玉伟;;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及其矮秆基因的RAPD标记[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6期 |
15 |
韩静然;王长有;赵宁娟;吉万全;赵毓;刘雪利;;冬小麦新种质N0238D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0年06期 |
16 |
赵和;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
17 |
王立静;哈丽旦;张素梅;徐春花;刘保申;;新的玉米矮秆突变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8年05期 |
18 |
宗浩;崔法;鲍印广;赵春华;王玉海;杜斌;王庆专;王洪刚;;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495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J];麦类作物学报;2009年03期 |
19 |
张海峰,R S Zemetra,N G Haugerud;中国冬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型(英文)[J];西北农业学报;1992年03期 |
20 |
李兴普,蒋春志,刘洪岭;Rht_1,Rht_2和Rht_3基因对春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