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蔡红霞  
【摘要】:在籼稻品种93-11的γ射线辐射诱变后代中发现了一株多蘖矮秆突变体(htd)。该突变体表现为植株明显矮化,分蘖数明显增多,叶形细小,籽粒较小,但结实正常。 采用经典遗传学方法,观察htd/广陆矮4号的F_1、F_2株高,结果F_1代表现为野生型,F_2代群体表现为野生型和突变体型分离,分离比率经x~2测验符合3:1。以上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多蘖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将该突变基因暂定名为htd(t)。 为了确定该突变基因是否为新发现的基因,选用两个群体htd/中花11、htd/广陆矮4号,在每个F_2群体中随机选择野生型和突变型各10株,分别建立野生型DNA池和突变型DNA池,用SSR标记进行BSA(Bulk Sergeant Analysis)分析。结果发现,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2个SSR标记RM303和RM241在两池间表现多态。用这2个SSR标记及其附近的SSR标记对F_2中266株突变型进行检测,用MAPMAKER/EXP3.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htd(t)基因位于SSR标记RM303和RM241标记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0cM和3.6cM。 经查询,最近有人在相同的染色体位置也定位了一个矮秆基因。因此,该突变基因与前人定位的矮秆基因可能是等位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麦景强;罗越华;夏志辉;陈守才;;一个水稻卷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2 顾铭洪;;矮源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0年01期
3 李进波;夏明元;万丙良;杜雪树;查中萍;喻大昭;戚华雄;;一个水稻颖壳扭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08年06期
4 ;“我国水稻矮源矮秆基因遗传分析和等基因系研究”最新进展[J];江苏农业研究;1994年03期
5 顾铭洪,朱立宏;粳稻矮秆基因遗传分析[J];遗传;1981年03期
6 郑永胜;吴昆仑;迟德钊;马晓岗;;矮秆种质的赤霉酸反应和株高遗传模型的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朱立宏,顾铭洪,薛元龙;籼稻矮秆遗传及其利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8 于东海,李静,王洪刚,李兴峰,陆文辉;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1504-1矮秆基因的鉴定及其染色体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12期
9 张铭铣,骆荣挺,施德,陶荣祥,孙国昌,孙漱沅;抗稻瘟病新种质R_(917)的抗瘟基因遗传分析及其转育研究[J];核农学报;1997年04期
10 李杏普,毛沛,段喜顺,庞春明,AJ.Worland;不同Rht基因在冬小麦育种中的利弊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9年03期
11 顾铭洪,朱立宏;几个矮稈籼稻矮稈基因等位关系的初步分析[J];遗传学报;1979年01期
12 M.D.Gale;S.Youssefian;郭保宏;;小麦矮秆基因(二)[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13 李兴普;河北省主要小麦育成种矮源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14 黄天带;吴江生;王令强;华玉伟;;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及其矮秆基因的RAPD标记[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6期
15 韩静然;王长有;赵宁娟;吉万全;赵毓;刘雪利;;冬小麦新种质N0238D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0年06期
16 赵和;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17 王立静;哈丽旦;张素梅;徐春花;刘保申;;新的玉米矮秆突变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8年05期
18 宗浩;崔法;鲍印广;赵春华;王玉海;杜斌;王庆专;王洪刚;;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495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J];麦类作物学报;2009年03期
19 张海峰,R S Zemetra,N G Haugerud;中国冬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型(英文)[J];西北农业学报;1992年03期
20 李兴普,蒋春志,刘洪岭;Rht_1,Rht_2和Rht_3基因对春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隋炯明;梁国华;严长杰;严松;顾铭洪;;籼稻多蘖矮株高的遗传分析及其矮秆基因定位[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王慧;张书涛;郭涛;刘永柱;张建国;陈志强;;籼型矮杆突变体CHA-2的矮生性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红双;李锡香;;萝卜抗源抗黑腐病性状的遗传分析[A];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研究进展 2009——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江海坤;严从生;方凌;王明霞;王艳;董言香;张其安;;西瓜黑皮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陆燕鹏;万邦惠;陈雄辉;彭海峰;梁克勤;;短光低温不育水稻不育性恢复的遗传基础[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6 刘梅;戴亚斌;李文良;周生;徐玲霞;冯太兰;赵宝华;韦玉勇;;鹅源Ⅰ型禽副粘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的克隆与遗传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鲍生有;毛笈华;欧承刚;庄飞云;赵志伟;;胡萝卜先期抽薹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代方银;童晓玲;谭端;黄永燕;罗尤海;鲁成;向仲怀;;家蚕体形突变短体蚕(Sq)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9年
9 陈双建;李安根;田建保;;桃果实重量的遗传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彤;王磊;程兆榜;范永坚;周益军;;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特征及其遗传[A];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伟明;水稻根系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2 朱速松;栽培水稻杂种不育新基因的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陈庆河;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无毒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伊华林;异源四倍体柑橘体细胞杂种有性后代遗传与变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5 唐娜;矮秆基因在小麦抗旱节水选育中的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吴成;两个水稻株高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及稻粒黑粉病防治新技术[D];四川大学;2003年
7 姜涛;小麦矮秆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BAC源合池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8 陈红;促进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新品种保护政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李文强;水稻矮秆基因d62和光叶基因gl1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武晶;小麦矮秆基因Rht3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红霞;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2 李秀兰;两份水稻株高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3 龙美西;一个水稻黄化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4 王玉平;水稻叶片黄化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5 徐斌;籼稻矮秆多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袁运动;水稻矮秆突变体ipd1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精细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吴昆;水稻矮秆包穗突变体dsp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扬州大学;2009年
8 陈刚;一个水稻矮秆少蘖基因DLT2(t)的遗传分析及精细定位[D];扬州大学;2010年
9 马慧乾;小麦农家品种抗白粉病遗传分析及慢粉品种的抗性组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10 胡荣华;水稻矮秆斑马叶突变体y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洋;水稻育种第三个突破口在哪里?[N];湖北科技报;2003年
2 魏青波 记者  仉庆华;绥化“稼禾”创造北方寒地水稻育种新模式[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高云江;深情注沃土[N];楚雄日报(汉);2005年
4 刘勇;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和良种出口前景广阔[N];农民日报;2004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龙超凡;把事业留在广袤的田野[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梁道;食味大米将成为水稻育种重点方向[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艺;为了大地的丰收……[N];常州日报;2007年
8 记者 黄颖;我省水稻育种向“种子硅谷”进军[N];江西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应薛养 记者 吴鹤年;南平市水稻育种研究创佳绩[N];科技日报;2005年
10 王艺;苏浙沪皖优质水稻的“摇篮”[N];常州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