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分解过程的影响
【摘要】: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重要用材树种,现有人工林面积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随着速生用树林基地建设的发展,杉木栽培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自然界中,大气N干湿沉降是森林生态系统N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有关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区域,少见有来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报道。开展N沉降研究可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4种水平的模拟N沉降处理(N0、N1、N2、N3),研究N沉降对森林凋落物及其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各种N处理间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动态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凋落物总量和叶凋落物量的峰值均出现在2、5、7、9月。N0、N1、N2、N3处理总凋落物量分别是2427.50kg.hm~(-2)、2238.17kg.hm~(-2)、2287.94kg.hm~(-2)、2429.50kg.hm~(-2),其大小顺序为N3>N0>N2>N1,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N处理凋落物组成比例接近,都表现为叶>枝>杂物,其中,叶的变化范围为1577.70-1788.07kg.hm~(-2),枝为434.30~484.30kg.hm~(-2),皮为7.30-8.57kg.hm~(-2),果实为26.87~556.07kg.hm~(-2),杂物为120.80~172.23kg.hm~(-2),枯叶在凋落物中占有绝对优势,为68.86%到73.66%。
2) 凋落物叶中平均N的浓度,N3处理比N0处理高1.82g.kg~(-1),说明高N处理增加了杉木针叶中的N含量;P在凋落物叶中,各处理在1-3月差异显著,在处理初期增加N浓度能减少P浓度的变化。P在枝中的浓度,NO处理比其他处理的要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增加N处理对凋落物中Ca浓度没太大的影响,但能增加Mg的浓度。
3) 各处理凋落物中5种养分元素(N、P、K、Ca、Mg)的归还总量分别是:N0为21.87kg.hm~(-2)、N1为22.48kg.hm~(-2)、N2为23.22kg.hm~(-2)、N3为26.88kg.hm~(-2),归还量顺序为:N3>N2>N1>N0,表现出随着N处理水平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
4) 不同的N处理,凋落物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相差不显著。各种处理t_(0.5)的变化幅度为4.2813~5.165a;t_(0.95)的变化幅度为18.5036~22.3229a。
5) 收集器中凋落物叶和分解带中凋落物叶N的浓度相似,各处理间差异很大。P、K浓度从5月份开始各处理变化幅度不大,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处理P、K浓度总的变化趋势没有变,且各月份间无差异,这说明,不同的N处理对P、K的分解没有影响。Ca浓度在NO处理中,各个月份中都处在最低,说明经过N处理能增加凋落物中Ca浓度。
6) N的残留率,NO处理的相对残留率在各月份一直比其它处理要小,且相对
|
|
|
|
1 |
樊后保;刘文飞;谢友森;阮宣华;陈正隆;徐雷;;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2 |
本刊记者;;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试验研究获得新成果[J];河南科技;1984年12期 |
3 |
林金国,郑郁善,董建文,聂少凡,林思祖;杉木人工林木材力学性质与纤维形态关系的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2000年03期 |
4 |
邱仁辉,杨玉盛,彭加才,陈光水,俞新妥,李振问;杉木人工林与米储次生促进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比较[J];山地学报;2001年01期 |
5 |
胡亚林,汪思龙,颜绍馗,高洪;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阔叶林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
6 |
胡承彪;朱宏光;韦源连;;广西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1992年01期 |
7 |
韩久同;;安徽集约经营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7年03期 |
8 |
陈滨;赵广东;冷泠;王兵;;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年03期 |
9 |
张子文;;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养分通量及其动态[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10 |
刘文飞;樊后保;袁颖红;沈芳芳;黄荣珍;李燕燕;廖迎春;;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动态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11 |
胡承彪,朱宏光,韦源连;不同生态地理区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活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1年04期 |
12 |
黄承标,李信贤;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量结构、分配与平衡[J];广西科学;1994年02期 |
13 |
樊后保,苏兵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Ⅰ:养分归还动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年02期 |
14 |
洪伟,吴承祯;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地理分布模型的研究[J];武夷科学;1995年00期 |
15 |
盛炜彤;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年06期 |
16 |
孙启武,杨承栋,焦如珍;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主分量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3年06期 |
17 |
肖复明,汪思龙,杜天真,陈龙池,于小军;湖南会同林区杉木人工林呼吸量测定[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
18 |
叶舟;林文雄;陈伟;俞新妥;;杉木心材精油抑菌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
19 |
胡亚利;孙向阳;张建国;段爱国;;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规律[J];河北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
20 |
李燕;张建国;段爱国;相聪伟;;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估算模型的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