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黄曲条跳甲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采自中国南方八个不同的省份(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的黄曲条跳甲为虫源,通过微卫星标记对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深入了解黄曲条跳甲的适应机理和成灾机理,准确把握其发生规律并进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利用所筛选的5个微卫星位点对黄曲条跳甲的8个的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调查的各个地理种群在所研究的微卫星位点上,均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福建:0.8935、江西:0.9073、湖南:0.8916、广东:0.8632、四川:0.9074、广西:0.8865、贵州:0.9158、云南:0.9128。贵州贵阳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遗传变异最大,其平均杂合度为0.9213;广西南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变异最小,其平均杂合度为0.8768。
2.在遗传距离上,福建福州种群和广东广州种群、福建福州种群和江西南昌种群、四川成都种群和贵州贵阳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四川成都种群和其他种群遗传距离较大,与其它种群有较大的遗传分化。不同的地理距离以及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形成这种遗传分化主要原因。
3.根据黄曲条跳甲不同地理种群在遗传距离上的不同,通过聚类分析将各个地理种群划分为不同的类群,为进一步研究黄曲条跳甲不同地理种群的基因型差异和表型差异的内在联系,分析黄曲条跳甲不同地理种群产生遗传分化的内在机制,并建立区域化的黄曲条跳甲管理控制体系打下基础。聚类分析的结果如下:江西南昌、广东广州和福建福州种群首先聚为一类,湖南长沙和广西南宁聚为一类,然后这两个结果聚为一类,再与云南昆明聚类后,最后与四川成都与贵州贵阳种群聚类。
|
|
|
|
1 |
康芬芬;李志红;杨定;吴佳教;梁广勤;;利用微卫星标记初步分析橘小实蝇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J];昆虫知识;2006年03期 |
2 |
王永模;沈佐锐;高灵旺;;微卫星标记及其在蚜虫种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J];昆虫学报;2007年06期 |
3 |
张民照;;不同地理飞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J];昆虫知识;2008年05期 |
4 |
王爱民;王嫣;顾志峰;黎明;石耀华;李思发;;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2个地理群体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和遗传变异[J];海洋与湖沼;2010年01期 |
5 |
孙洁茹;李燕;闫硕;张青文;徐环李;;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梨木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J];昆虫学报;2011年07期 |
6 |
李斌;;蔬菜黄曲条跳甲的发生与综合治理技术[J];现代园艺;2008年06期 |
7 |
侯有明,尤民生,庞雄飞,梁广文;以斯氏线虫控制黄曲条跳甲幼虫的田间应用技术[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8 |
赖荣泉,魏辉,侯有明,刘长明,尤民生;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忌避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9 |
沈金发;;黄曲条跳甲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7年02期 |
10 |
王玲;张恩桥;余周苹;;荆州市黄曲条跳甲偏重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9年05期 |
11 |
张纯胄;陈永兵;;几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毒效测定[J];温州农业科技;1999年03期 |
12 |
张茂新,梁广文;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3 |
张茂新,梁广文;黄曲条跳甲卵分离器的设计和应用[J];昆虫知识;2000年03期 |
14 |
杨晓慧;;黄曲条跳甲大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2007年09期 |
15 |
周银烟;;黄曲条跳甲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2009年03期 |
16 |
郑秀芳;;黄曲条跳甲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2009年06期 |
17 |
彭震;罗金燕;;上海市菜区十字花科蔬菜黄曲条跳甲综合防控技术[J];蔬菜;2011年03期 |
18 |
张茂新,梁广文,庞雄飞;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9 |
李志胜,黄永俏,林醒,侯有明,尤民生;黄曲条跳甲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20 |
吴少娟;廖进勇;;萝卜黄曲条跳甲及其防治方法[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