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
本文在探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干扰对景区的植被特征、社区等方面影响,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等进行评价,并通过生态环境容量测算与游客特征分析,提出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的功能区划与开发措施,结果如下:
不同距离带上植物群落景观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旅游干扰对研究区植物群落的影响规律:不同距离带上各植被层的影响程度大致表现为近距离>中距离>远距离的格局;距游径的水平距离愈近,垃圾量愈多,林木枝下高愈高,树干乱涂乱刻现象也越严重;旅游干扰强度大的,景观重要值小,信息指数随距离游径的水平距离的变化基本上呈现出近距离≥远距离>中距离的趋势。
旅游干扰对社区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事业已经得到大多数社区群众的支持,但仍有少数居民持反对和无所谓的态度。同时,大多数社区群众对旅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反应良好。
针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各景区不同自然地理因子和人文地理因子对植被结构类型的不同影响,分析了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影响因子受自然地理因子的影响小,受人文地理因子的影响大;植被景观特征主要受到人文地理因子的影响,受自然地理因子的影响小。
运用“三三六”定性评价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等,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值为82.68,说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良好,其中各大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劣为:九曲溪景区、云窝景区、一线天景区、武夷宫景区、天心景区、桃源景区、水帘洞景区,综合评价值为82.68。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好的。
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足迹是1.2503hm~2,生态承载力是4.0841hm~2,生态占用率为0.3061,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上处在一个较为安全的状态。但是,草地的生态占用率和水域的生态占用率均大于1,说明草地和水域的生态足迹已经远远大于各自的生态承载力,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尚处在不安全的状态。针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和局部所处在的安全状态,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
客源特征调查和分析表明:游客主体为国内大中城市居民,其受教育程度以大专以上占绝对优势;游客年轻化的趋势明显且以中高收入者为主;旅游活动以基本层次的旅游观光为主;该旅游风景名胜区的自然风光使大多数游客的美感体验得到满足。
通过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可以得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全天的旅游环境容量D_a=16548(人次/日),整个风景名胜区同时最大游客在园量d_a=8918(人/日),全年最大游客在园量267.5(万人/年),全年的生态环境容量496.4(万人次)。可见武夷山环境容量相当大,应该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
在客源特征分析和环境容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生态旅游功能区划,将整个景区划分为回归自然生态旅游区、探险自然生态旅游区、科学考古生态旅游区和休闲购物生态旅游区等4个部分,并进一步提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若干建议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