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

范圣锋  
【摘要】: 本文在探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干扰对景区的植被特征、社区等方面影响,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等进行评价,并通过生态环境容量测算与游客特征分析,提出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的功能区划与开发措施,结果如下: 不同距离带上植物群落景观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旅游干扰对研究区植物群落的影响规律:不同距离带上各植被层的影响程度大致表现为近距离>中距离>远距离的格局;距游径的水平距离愈近,垃圾量愈多,林木枝下高愈高,树干乱涂乱刻现象也越严重;旅游干扰强度大的,景观重要值小,信息指数随距离游径的水平距离的变化基本上呈现出近距离≥远距离>中距离的趋势。 旅游干扰对社区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事业已经得到大多数社区群众的支持,但仍有少数居民持反对和无所谓的态度。同时,大多数社区群众对旅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反应良好。 针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各景区不同自然地理因子和人文地理因子对植被结构类型的不同影响,分析了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影响因子受自然地理因子的影响小,受人文地理因子的影响大;植被景观特征主要受到人文地理因子的影响,受自然地理因子的影响小。 运用“三三六”定性评价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等,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值为82.68,说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良好,其中各大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劣为:九曲溪景区、云窝景区、一线天景区、武夷宫景区、天心景区、桃源景区、水帘洞景区,综合评价值为82.68。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好的。 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足迹是1.2503hm~2,生态承载力是4.0841hm~2,生态占用率为0.3061,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上处在一个较为安全的状态。但是,草地的生态占用率和水域的生态占用率均大于1,说明草地和水域的生态足迹已经远远大于各自的生态承载力,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尚处在不安全的状态。针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和局部所处在的安全状态,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 客源特征调查和分析表明:游客主体为国内大中城市居民,其受教育程度以大专以上占绝对优势;游客年轻化的趋势明显且以中高收入者为主;旅游活动以基本层次的旅游观光为主;该旅游风景名胜区的自然风光使大多数游客的美感体验得到满足。 通过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可以得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全天的旅游环境容量D_a=16548(人次/日),整个风景名胜区同时最大游客在园量d_a=8918(人/日),全年最大游客在园量267.5(万人/年),全年的生态环境容量496.4(万人次)。可见武夷山环境容量相当大,应该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 在客源特征分析和环境容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生态旅游功能区划,将整个景区划分为回归自然生态旅游区、探险自然生态旅游区、科学考古生态旅游区和休闲购物生态旅游区等4个部分,并进一步提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若干建议与措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晓瑜;;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年12期
2 林方喜;魏云华;林清;潘宏;;LAC理论在生态旅游区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04期
3 郑小敏;陈秋华;张芳;沈芝琴;;福建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野[J];林业经济问题;2011年03期
4 龚艳;杨芳;陈灿;;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旅游住宿设施绿色设计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9年01期
5 乌鹏廷;;太湖源头寻梦去——游临安市临目太湖源生态旅游区[J];风景名胜;1998年07期
6 徐立新;论生态旅游——绿色休闲时尚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年13期
7 徐幸福;刘华斌;;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史本林;;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谋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年02期
9 刘砺;;生态旅游及其内涵的分析与探讨[J];特区经济;2006年04期
10 鲁林章;周筠;;生态旅游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大连开发区金石滩北部生态旅游区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1 王静;倪海洁;;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7年27期
12 翟亮月;;生态旅游与生态安全[J];天津科技;2008年04期
13 汪立敏;;“三特模式”塑造行业顶尖[J];湖北旅游;2010年01期
14 李运祥;;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开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1期
15 吴兰桂;;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研究综述及展望[J];宁夏农林科技;2010年06期
16 卢婧;;浍河水库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J];才智;2011年08期
17 刘红;南四湖生态旅游区开发初探[J];人文地理;1996年S2期
18 庞桂珍,胡粉宁,杨望暾,徐宛芝;陕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前景分析[J];生态经济;2005年05期
19 吴兰桂,任黎秀,涂玮,谢雯;福建省牛姆林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20 罗明义;论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和管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方先;张晓玉;;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卷[C];2002年
2 刘东;陈忠海;贾玉贵;;水源热泵的环境影响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万劲波;;所有权实现的环境影响及环境限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4 魏迎奇;温彦锋;蔡红;田景奎;;火力发电厂贮灰场灰水渗漏对环境的影响[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鹏忠;陈炳森;张为民;;加工过程环境影响的一个量化方法[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初步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灵芝;;构建和谐社会,从加强环境教育做起——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环境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辛亮;刘小飞;程胜高;;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巍;;利用数字化图版进行环境影响校正的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郑里华;;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2 侯伟;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屈广义;铁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及案例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刘亚萍;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光栋;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李剑;大兴安岭有色金属基地建设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张国平;贵州典型矿山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玲强;生态旅游区认证标准及推广过程中政府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圣锋;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2 楚道文;房干小流域生态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八美生态旅游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4 叶春;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区土壤冲击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庆龙;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6 刘明明;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在生态旅游区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7 刘璐霞;我国生态旅游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8 梁莺莺;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邱膑扬;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旅游区运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芳;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罗炜;全力将东方山打造成全国生态旅游区[N];黄石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娜;江西谋划国家级鄱阳湖生态旅游区[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3 记者 章琳;皋亭山生态旅游区露端倪[N];江南游报;2010年
4 戴韵;开封:打造黄河生态旅游区[N];中华建筑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耿闻;京西未来将成为北京城最大的生态旅游区[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记者 杨君;我市生态旅游区两大项目试运营[N];东营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朱丽;龙门山生态旅游区:快步国际化[N];四川日报;2010年
8 浙江省仙居县风景旅游管理局 潘海明;仙居打造生态旅游区的探索[N];中国旅游报;2011年
9 李咏芹 李凯;萌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展开[N];淄博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红梅;建生态旅游区要达到10条标准[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