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扩增及病害调查
【摘要】: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大豆上的重要病害,侵染植株后易造成叶片变色畸形,植株矮化,豆种斑驳等症状,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及外观品质。本研究收集来自世界大豆主产区美国(SMV-MG),中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SMV-DB),病害爆发地区福建省松溪县(SMV-SX),福建省福州市(SMV-FZH),福建省漳州市(SMV-ZHZH)及山东省文登市(SMV-WD)六个地方的大豆种子,通过试验对大豆种子带毒率,大豆种子在田间的出苗率,发病症状进行比较。经ELISA检测,六种大豆种子带毒率分别为12.5%(SMV-MG)、15.63%(SMV-ZZH)、9.38%(SMV-FZH)、11.46%(SMV-SX)、10.42%(SMV-WD)、11.46%(SMV-DB)。田间播种六种大豆,目测并计算出苗率分别为70%(SMV-MG)、50%(SMV-ZHZH)、82%(SMV-FZH)、60%(SMV-SX)、68%(SMV-WD)、62%(SMV-DB)。初步推断,种子带毒率与种子出苗率成反比。发病时间各个品种没有明显差别,而田间症状存在六种类型。
通过RT-PCR技术成功扩增到六种大豆的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双酶切重组质粒鉴定无误后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得序列与已报道的CHJ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
本文还利用邻接法(Neibo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hood,ML),结合已报道的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大豆花叶病毒病情调查表明,2007年福建省种植大豆面积较大的漳州市,大豆花叶病的发生普遍较轻,经ELISA检测,调查地区植株感染率为龙海市东园镇(DY)12%,漳浦县石榴镇(SHL)10.5%,平和县五寨镇等地区(WZH)15%。
|
|
|
|
1 |
陈华涛;陈新;顾和平;张红梅;袁星星;崔晓艳;;大豆GmPR10基因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江苏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
2 |
;[J];;年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