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菌几丁质酶和丝氨酸蛋白酶之水稻受体研究
【摘要】: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水稻重要病害,是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模式生物。已知其在侵染水稻时分泌几丁质酶、丝氨酸蛋白酶,参与致病过程。前期研究表明稻瘟病菌几丁质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可能是稻瘟病的致病因子,然而,它们在病程中的作用机制未明,特别是如何介导寄主水稻的响应,尚无报道。本文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稻瘟病菌几丁质酶、丝氨酸蛋白酶作为诱饵蛋白,从水稻中筛选受体,研究两个蛋白与候选受体的互作关系,并探讨候选受体水稻RNAi突变体在与稻瘟病菌互作过程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明确它们在抗病或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酵母双杂交获得与稻瘟菌几丁质酶(MoChi1)互作的阳性克隆18个,与稻瘟病菌丝氨酸蛋白酶(MoSP1)互作的阳性克隆12个,同时测序并对他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MoChi1和MoSP1筛选到了同一个受体甘露糖凝集素OsMbl1。通过GST pull-down验证了MoChi1可以与水稻甘露糖凝集素OsMbl1、金属硫蛋白OsMtl1和MoSP1与锌指蛋白OsZfp1、甘露糖凝集素OsMbl1及A11体外互作。Western bloting结果表明MoChi1与OsMbl1和OsMtl1间存在相互作用;MoSP1可以与OsZfp1、OsMbl1体外互作,但不能与A11体外互作。
本文重点研究了OsMbl1分别与MoChi1和MoSP1互作结构域。首先,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sMBL1含有单子叶植物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家族结构域,且该结构域含有三个糖结合位;与蒜、石斛、文殊兰属等其他单子叶植物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的序列一致性大于50%,并具有单子叶植物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保守酸性氨基酸的结合位点。通过构建OsMBL1不同片段缺失突变体,经GST pull-down方法来检测其与MoChi1和MoSP1的互作特性,结果表明在与几丁质酶互作的过程中他的三个结合位点G…..GXXXD、GXGXXXEDE和GX[GAVIYWF][DNEW]是相互独立的,都能各自发挥作用。然而它与丝氨酸蛋白酶互作结果却表明只有这三个位点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出活性。
本文还分析了MoSP1与OsZfp1的互作结构域。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sZFP1含有一个C3HC4保守结构域,C端位置有两个跨膜螺旋序列,编码α/β型、非分泌型蛋白。缺失突变和GST Pull-down分析表明,OsZfp1与丝氨酸蛋白酶的互作只需要其C3HC4结构域,其N端和C端不是它们互作所必须的。
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OsZFP1、A11和OsMBL1基因在几丁质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敲除突变体和野生型Guy11侵染后的水稻叶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丝氨酸蛋白酶敲除突变体侵染后的水稻叶片中表达量与在野生型侵染后的水稻叶片中的表达量相比,OsMBL1在72小时前表现为下调,在96小时后表现为上调;OsZFP1都表现为下降;而A11基因的表达量无多大差异。OsMBL1基因在几丁质酶敲除突变体侵染后的水稻叶片中的表达量先表现为下调,48小时后达到最小,接着又有所回升。与野生型侵染后的水稻叶片中的表达量相比,在72小时前表现为下调,在96小时后表现为上调
此外,本研究还分别构建了OsMBL1和OsZFP1基因的RNAi及超表达载体并转化水稻,目前已获得OsMBL1和OsZFP1基因的RNAi植株,超表达转基因植株尚未获得。因而,两个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
|
|
|
|
1 |
刘俊渤;高臣;高杰;马景勇;常海波;;硅对稻瘟病菌侵染下水稻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
2 |
周晓罡;侯思名;苏源;陶南;丁玉梅;姚春馨;孙茂林;张绍松;;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分泌蛋白与水稻悬浮细胞互作中“活性氧”变化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
3 |
赵莉;邓晓玲;贾显禄;;稻瘟病菌激发子诱导的水稻叶片mRNA差异表达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4期 |
4 |
王焰玲,王海燕,秦敏,张义正;环状芽孢杆菌几丁质酶基因序列分析、表达和生物活性测定[J];微生物学报;2002年05期 |
5 |
葛秀春,宋凤鸣,郑重;水稻 - 稻瘟病菌互作中抗氧化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6 |
陈默;宋吉强;马洪雨;;水稻响应稻瘟病菌侵染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15年12期 |
7 |
周建明,朱群,白永延;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机理[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年01期 |
8 |
王清刚,罗国安,徐文联,段明星;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稻瘟病菌诱导水稻叶片蛋白[J];色谱;1999年01期 |
9 |
邓云;;2018—2020年福建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与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21年05期 |
10 |
何桢锐;黄晓彤;舒灿伟;周而勋;;稻瘟病菌真菌病毒的研究进展[J];热带生物学报;2021年03期 |
11 |
房文文;杨军;薛芳;王海凤;郭涛;金桂秀;张瑞华;刘丽娟;姜艳芳;张焕霞;张士永;;山东省部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20年01期 |
12 |
;我国科学家解析稻瘟病菌糖基化修饰蛋白组图谱及作用机制[J];中国食品学报;2020年03期 |
13 |
钟宝玉;黄德超;朱小源;陈玉托;邹寿发;杨伟新;赖信红;;近十年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分析[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
14 |
陈其国;韦淑亚;章萍;;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8年03期 |
15 |
陶尚琨;王国梁;刘文德;;稻瘟病菌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的鉴定及功能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7年06期 |
16 |
苏代群;孙健;杨春福;邹德堂;;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种子世界;2016年10期 |
17 |
程芳艳;王继亮;李春光;刘永巍;孙翊轩;孙伟;;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与抗瘟育种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5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