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郊菜地氮磷面源污染的施肥控制研究
【摘要】:
针对蔬菜不合理施肥导致菜地土壤氮磷过量累积及理化性状恶化、蔬菜的硝酸盐含量超标、菜地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和地表水的富营养化等一系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福州市郊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室内分析、土培盆栽、温室模拟土柱及田间径流小区试验等方法,调查了福州市郊蔬菜的施肥现状、菜地土壤养分累积特征、蔬菜硝酸盐污染现状、菜地田面水及地下水的氮磷面源污染现状;研究了7种不同硝、铵态氮用量配比(即,NO_3~--N / NH_4~+-N比为:3/1,2/1,3/2,1/1,2/3,1/2和1/3)及与3种硝化抑制剂(即,双氰胺、咪唑、吡啶)配施对蔬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及蔬菜内源硝酸盐有效利用性的影响;探讨了7种不同施肥模式(即,不施肥、化肥基施、化肥基追肥各半、化肥和双氰胺基施、化肥和双氰胺基追肥各半、化肥和有机肥基追肥各半、有机肥基施)与蔬菜生长、硝酸盐含量、营养累积、肥料利用率、菜地氮(磷)随渗漏水淋失及地表径流流失的关系规律;建立了以蔬菜丰产、优质、高效且环境友好为目标的优化施肥模式,为解决蔬菜生产上的高氮磷面源污染风险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福州市郊蔬菜地以施用化肥为主、有机肥为辅,不同类型蔬菜的平均施肥水平(N、P_2O_5和K_2O总养分)在493.6~1 212.2 kg·hm~(-2)·茬~(-1),N:P_2O_5:K_2O比例为1:0.58~0.98:0.55~0.92,平均为1:0.77:0.75,氮磷钾比例不协调,磷肥施用量明显偏高;不同轮作制度下蔬菜的平均施肥量(N、P_2O_5和K_2O总养分)在2 002.3~3 455.2 kg·hm~(-2)·a~(-1)。与林坡地自然土壤相比,菜地土壤的全磷(2.04 g·kg~(-1))、速效磷(182.9 mg·kg~(-1))、CaCl_2-P(1.02 mg·kg~(-1))明显累积,分别高出3.16、6.87和12.3倍;有机质(37.4 g·kg~(-1))和全氮(2.18 g·kg~(-1))平均含量分别提高33.43%和17.16%;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而碱解氮(200 mg·kg~(-1))、速效钾(243.8 mg·kg~(-1))、CEC(14.7 cmol·kg~(-1))和pH(5.97)则分别降低15.01%、38.2%、3.14 %和9.7%。
2、福州市郊菜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1)处于严重污染(NO_3~-≥3 100 mg·kg~(-1))的蔬菜样品占检测总数的13.33%,处于重度污染(NO_3~-≥1 440 mg·kg~(-1))以上的蔬菜样品占检测总数的32.5%,处于中度污染以上(NO3-≥785 mg·kg~(-1))的蔬菜样品占检测总数的50.83%。(2)氨氮含量超过地表水Ⅲ类(1 mg·L~(-1))和Ⅴ类(2 mg·L~(-1))水质标准的菜地田面水样数量分别占调查总量的62.5%和56.25%;硝态氮含量超过国家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标准(10 mg·L~(-1))的菜地田面水样数量占调查总量的12.5%;总氮平均含量和最高含量分别为10.99和33.80 mg·L~(-1),分别是地表水Ⅴ类水质氮标准(2 mg·L~(-1))的5.5和16.9倍;总磷平均含量和最高含量分别为4.75和12.75 mg·L~(-1),分别是地表水Ⅴ类水质磷标准(0.4 mg·L~(-1))的11.9和31.9倍。(3)氨氮含量超过Ⅴ类水质标准(0.5 mg·L~(-1))的地下水样数量占调查总量的18.18%;硝态氮含量处于超标级别(≥10 mg·L~(-1))以上的地下水样数量占调查总数的54.55%,处于严重超标级别(≥20 mg·L~(-1))以上的地下水样数量占调查总量的27.27%;总氮含量全部超过Ⅴ类水质标准(2 mg·L~(-1),GB3838~(-2)002),超标率为100%;总磷含量超过Ⅴ类水质标准(0.4 mg·L~(-1),GB3838~(-2)002)的占调查总量的81.82%。
3、优化施肥模式控制蔬菜硝酸盐污染:(1)在试验设计的硝、铵态氮配比水平范围(3/1~1/3)内,随硝/铵态氮施用量比值的降低,小白菜植株株高、株重及产量均大体表现出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而小白菜植株硝酸盐含量则大体表现出先升高而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与硝铵比3/1处理相比,硝铵比2/3处理可分别提高小白菜植株株高、株重及产量15.57%、45.05%和13.67%,同时降低蔬菜的硝酸盐含量37.49%。因此,硝/铵比为2/3处理比较适宜土培小白菜的生长及蔬菜硝酸盐含量的降低。(2)以硝铵比2/3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3种硝化抑制剂(即,双氰胺、咪唑、吡啶)组成的3种优化施肥模式可提高小白菜产量6.06%~28.55%,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2.69%~19.66%,提高植株氮累积量2.38%~38.42%,小白菜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硝态氮还原代谢库大小(MPS)和硝态氮还原贮藏库大小(SPS )分别提高24.28%~77.32%、29.45%~272.17%和2.78%~17.38%,并增加代谢库/贮藏库(MPS/SPS)比值0.04%~0.59%,从而提高了小白菜内源硝酸盐的有效利用性。
4、优化施肥模式控制菜地氮磷淋溶损失:(1)土壤磷素淋失“阈值”及淋失潜能研究表明,Langmuir等温方程可以很好拟合供试菜地土样对磷的吸持特征(R2=0.991**~0.998**)。据Langmuir方程求得菜地土壤指导施磷量范围为11.62~67.37 (P)kg·hm~(-2),平均为27.18 (P)kg·hm~(-2);菜地土壤的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由回归方程求得的土壤发生磷素淋失的速效磷临界值(56.96 mg·kg~(-1))和全磷的临界值(1.146 g·kg~(-1));菜地土壤的磷吸持饱度(DPS)平均为23.12%,已经接近容易淋失的阈值(25%),其中4片菜地土样的DPS已经超过容易淋失的阈值。因此,福州市郊菜地土壤磷素具有很高的淋失潜能。(2)温室模拟土柱试验结果表明,“化肥和双氰胺基施”和“有机肥基施”2种施肥模式,不仅可比“不施肥”处理改善蔬菜植株的农艺性状,分别提高蔬菜产量113%~301%和238%~250%,提高蔬菜植株氮累积量194%~336%和208%~227%,磷累积量93.5%~133%和144%~229%,提高氮磷肥料利用率,还可比“化肥基施”处理分别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10.9%~39.6%和6.8%~34.3%,减少蔬菜种植期间模拟土柱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淋溶损失53.4%和46.6%、水溶性总磷的淋溶损失17.0%和11.3%,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菜地土壤的氮、磷对地下水水体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5、优化施肥模式控制菜地氮磷随地表径流流失:“化肥和双氰胺基施”和“化肥和有机肥基追肥各半”2种施肥模式,不仅可比“不施肥”处理改善蔬菜植株的农艺性状,分别提高蔬菜产量93%~226%和143%~154%,提高蔬菜植株氮累积量231%~320%和153%~216%,磷累积量131%~417%和169%~1167%,肥料利用率较高,蔬菜硝酸盐含量较低,还可比“化肥基施”处理分别减少蔬菜种植期间菜地土壤随地表径流流失的硝铵态氮总量46.46%和48.10%、水溶性总磷量21.02%和10.73%,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菜地土壤的氮、磷对地表水水体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