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萧氏松茎象危害对马尾松次生物质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陈赵良  
【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萧氏松茎象危害对马尾松韧皮部次生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影响,以人工诱导相对比,深入研究了萧氏松茎象危害过程中,马尾松韧皮部次生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初步揭示了马尾、松对萧氏松茎象危害的化学防御机制。 1受萧氏松茎象危害后,马尾松韧皮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升高。随着幼虫危害和人为诱导强度加大,马尾松韧皮部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上升幅度加大,人为诱导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危害诱导的含量。萧氏松茎象成虫羽化出孔后,曾被危害马尾松韧皮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下降到正常水平。 2受萧氏松茎象危害后,马尾松韧皮部单宁含量显著升高。从开始侵害到危害后期,单宁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危害中后期单宁含量最高达49.485 mg·g1,上升了38.09%。随着人为诱导强度加重,马尾松韧皮部单宁含量上升幅度加大,与害虫危害相比,人为诱导的单宁含量极显著高于危害诱导的单宁含量。萧氏松茎象成虫羽化出孔后,曾被危害马尾松韧皮部单宁含量下降到正常水平。 3受萧氏松茎象危害后,马尾松韧皮部总酚含量显著升高。随着萧氏松茎象幼虫危害,马尾松韧皮部总酚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危害中期的总酚含量最高,上升了18.16-19.15%,而危害后期的总酚含量有所下降。人为诱导马尾松韧皮部的总酚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人为诱导的总酚含量极显著高于危害诱导的总酚含量。萧氏松茎象成虫羽化出孔后,曾被危害马尾松韧皮部总酚含量下降到正常水平。 4受萧氏松茎象危害后,马尾松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下降36.40%,随着萧氏松茎象幼虫的危害加重,马尾松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危害后期,其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的幅度最大,与对照相比下降了48.65%。随着人为诱导强度增强,马尾松韧皮部的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幅度增大。人为诱导对马尾松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比危害诱导更大。萧氏松茎象成虫羽化出孔后,曾受害的可溶性糖含量有回升趋势,但其含量仍然极显著低于未受害马尾松韧皮部的含量。 5受萧氏松茎象危害后,马尾松韧皮部多糖含量显著下降,随着萧氏松茎象幼虫取食危害,马尾松韧皮部多糖含量显著下降,危害后期,其多糖含量下降的幅度最大,下降了56.18%。随着人为诱导强度加大,其多糖含量下降幅度加大。危害诱导的多糖含量极显著低于人为诱导的可溶性糖含量。萧氏松茎象成虫羽化出孔后,曾受害的马尾松韧皮部多糖含量有回升趋势,但其含量仍然极显著低于未受害马尾松韧皮部的含量。 6受萧氏松茎象危害后,马尾松韧皮部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随着萧氏松茎象幼虫取食危害加重,马尾松韧皮部蛋白质含量极显著下降,危害后期,其蛋白质含量下降程度最大,与对照相比下降了52.63%。随着人为诱导强度加大,其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加大。各时期均体现出,危害诱导的马尾松韧皮部蛋白质含量比人为诱导的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凡,王明旭,戴立霞,李明辉,朱振飞;萧氏松茎象的防治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4年03期
2 宋玉双,王明旭,宋金秀,益延葳;森林有害生物萧氏松茎象的危险性分析[J];中国森林病虫;2001年03期
3 高发祥,闵水发,雷永松,赵飞,雷文涛,汪泽鸿,吴峰;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4 杨世先;;萧氏松茎象的防治[J];中国林业;2009年14期
5 李明辉,朱振飞;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措施[J];湖南林业;2000年12期
6 彭龙慧,温德才;萧氏松茎象在湿地松林中的虫口分布研究[J];江西植保;2001年03期
7 李宗顺,曾清贤;萧氏松茎象预测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1年02期
8 温小遂,施明清,叶萌,罗永松,张敬皆,邓荣林;萧氏松茎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J];昆虫知识;2003年06期
9 罗永松,梅仁莲,黄烈燕,伊宏堪,王辉,吴仁贵;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分布图式及其成因分析[J];江西植保;2001年04期
10 温小遂,施明清,匡元玉;萧氏松茎象幼虫龄数的估测[J];昆虫知识;2004年04期
11 夏立轩;杨洁;;萧氏松茎象发生及控制[J];中国林业;2010年09期
12 罗永松,肖活生,孙江华;萧氏松茎象种群发生与植被盖度的关系[J];昆虫知识;2004年04期
13 李宗顺,刘玉生,彭金福,沈光普,廖小平,赵修协;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8年02期
14 梁承丰,蔡卫群,龚志海,陈文伟,赖远兴;萧氏松茎象发生规律与虫情调查方法[J];广东林业科技;2003年04期
15 俞云祥;人工捕捉除治萧氏松茎象[J];江西林业科技;2005年01期
16 杨士杰;肖福平;;萧氏松茎象发生危害及科学防治[J];湖北林业科技;2010年01期
17 张润志;萧氏松茎象──新种记述(鞘翅目:象虫科)[J];林业科学;1997年06期
18 劳学军;左泽锋;;昭平建立萧氏松茎象防治与监测体系[J];广西林业;2006年04期
19 黄良,王伟业;九江市萧氏松茎象发生危害现状与治理策略[J];江西林业科技;2004年05期
20 唐艳龙;余林;温小遂;施明清;杨清培;邓水生;;萧氏松茎象研究进展[J];江西植保;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士俊;温小遂;施明清;匡元玉;;萧氏松茎象发生成因及生态控制对策[A];2003’江西省昆虫、植保、植病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国宏;王伟;赵同海;;萧氏松茎象7个地理种群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3 闵水发;赵飞;雷文涛;;湖北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004年发生情况及2005年发生趋势预测[A];2005年湖北省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论文集[C];2004年
4 李恂;戴立霞;何慎;;郴州市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5 罗治建;闵水发;陈京元;;湖北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及综合控制对策[A];第三届湖北湖南植保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同海;;从昆虫与植物的进化关系看当今林业害虫的发生与治理对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7 谈建文;李万德;肖创伟;金天伟;张淑君;;对湖北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体系建设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5 森林病害及其防治论文集[C];2009年
8 尹增芳;丁雨龙;于芬;甘小洪;;毛竹竹节韧皮部发育的细胞化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黄竞芳;;我国木材和韧皮部蛀虫研究现状和问题[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10 田晓堃;肖文发;汪来发;王鹏程;林英华;;三峡库区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与土壤主要性质关系初步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应华;感染萧氏松茎象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王懿祥;人工马尾松和杉木林目标树经营理论与实践[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李志勇;酸沉降条件下的重庆铁山坪森林健康监测及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武海卫;松材线虫侵染后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赵洋毅;缙云山水源涵养林结构对生态功能调控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7 张凌云;苹果果实韧皮部质外体卸载的证据[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刘楠;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高均凯;森林健康基本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宋冀营;浙江松材线虫侵染后松林钻蛀性昆虫群落结构和功能[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赵良;萧氏松茎象危害对马尾松次生物质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戴立霞;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3 黄钦府;萧氏松茎象在福建闽西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4 范正章;武夷山风景区松属植物主要有害生物种群规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5 刘文爱;萧氏松茎象综合防治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6 封晓辉;气候变化对中国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刘敏;缙云山不同类型马尾松混交林的土壤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周子贵;低效马尾松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改造对策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9 张素梅;马尾松人工生态公益林的培育改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10 徐世红;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物量和矿质养分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永生 孙玉剑 通讯员 张旭东;下半年有害生物发生预计新增5800万亩[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2 记者 陈永生 孙玉剑 通讯员 张旭东;异常气候影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为害[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3 林阿玲何冠平;我市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N];闽西日报;2007年
4 江西森防;江西林业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N];农资导报;2006年
5 王晓华;加强引种审批监管 防止有害生物入侵[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6 记者  周月桂 实习生 刘仙娉;林业部门 积极防控灾后生物灾害[N];湖南日报;2006年
7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蒋高明;药岂是混吃的?[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秦杰 胡海涛 姚润丰;猎取物种资源,发达国家盯上中国[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记者 张志勇;防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N];江西日报;2006年
10 齐联;我国外来危险性病虫呈扩散态势[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