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麻蛋白质组2-DE建立及不育系和保持系差异蛋白分析
【摘要】:
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 L.)为锦葵科木槿属喜温短日性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植物,具有耐环境胁迫能力强、适应性广、纤维产量高、品质好等特性。
本研究以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L23A与保持系L23B为实验材料,选择花发育3个不同时期,在幼蕾、大蕾、开花3个时期,取周边功能叶为材料。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差异蛋白组学分析,旨了解红麻不育系L23A与红麻保持系L23B之间的差异,揭示红麻不育的分子机理系。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
1.比较了红麻不育系L23A与保持系L23B在幼蕾、大蕾、开花3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处于三个不同时期的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有较大的变化,幼蕾含量最高,不育系L23A高于保持系L23B;三个时期可溶性糖含量基本稳定,变化趋势不大,保持系L23B略高于不育系L23A的含量;三个不同花的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雄花蕾的发育,不育系L23A与保持系L23B总体趋势呈现下降的趋势,保持系L23B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略高于不育系L23A。
2.红麻蛋白质提取体系的建立,红麻叶片采用TCA-丙酮法比苯酚抽提法提取效率高且蛋白点明显增加;往蛋白质干粉的裂解液中增加硫脲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差异点;对第二向的胶分别进行染色,考马斯亮蓝G-250比R-250以及银染色方法更适合,虽然银染灵敏最好,但可重复性较差;确定了最适上样量为300μg。利用PDQUEST软件进一步对双向电泳产生的2-DE蛋白质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较为理想,为红麻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3.比较了红麻不育系L23A与保持系L23B蛋白差异点,通过MALDI-TOF-MS/MS串联质谱分析了红麻不育显著相关的12个蛋白点,其中6个蛋白点得以鉴定,这6个蛋白点不育系均表现为下调。6个与红麻不育有关的蛋白质及其功能如下:1个Rubisco或其大亚基,为所有光合生物进行光合碳同化的关键酶;2个Rubisco活化酶,为广泛存在于光合生物中调节Rubisco活性的酶;1个转录因子;1个苹果酸脱氢酶,为参与柠檬酸循环过程的关键酶;1个核糖体蛋白,与核糖体RNA构成核糖体。
本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可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红麻不育系奠定理论基础。
|
|
|
|
1 |
郑晋元,郭仁裕,俞元清,黄九龙,嵇铁军,周永昌;红麻田化学除草三则[J];植物保护;1987年04期 |
2 |
张洪进,张建明,张夕林,王东华,顾炳资,李明飞;红麻田杂草防除临界期及生态经济阈值的研究[J];杂草科学;1994年03期 |
3 |
金关荣,朱强,孔黎萍;高产、优质、高效的麻田种植组合研究[J];中国麻作;1994年01期 |
4 |
林敏利;红麻新品种——闽红82/34[J];中国土特产;1994年01期 |
5 |
孙进昌;怎样防治红麻炭疽病[J];中国农村科技;1999年05期 |
6 |
刘瑞奎;红麻要高产 全苗是关键[J];新农业;1982年08期 |
7 |
冯汉皋,顾弼成;红麻增施磷钾肥的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1985年05期 |
8 |
吕良芽,陈福寿,李美珍;豆花型红麻86/369、86/377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1992年02期 |
9 |
祁建民,郑云雨,卢浩然,王英娇,李维明,林培青,林荔辉,潘润森;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福红1号的选育研究[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10 |
毕秋芳,童军;夏播红麻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1996年04期 |
11 |
孙进昌;红麻新品种——KB_2和KB_11[J];农村百事通;1997年03期 |
12 |
杨晓伶,程舟;地球环境保全及植物资源利用——日本第五届红麻等植物资源利用研究会概述[J];中国麻业;2002年06期 |
13 |
梁洪卉,程舟,杨晓伶;马来西亚的红麻研究及开发进展[J];中国麻业;2003年06期 |
14 |
Medwick V.ByrdJr.,粟建光
,戴志刚;红麻替代木材作造纸原料的机遇[J];中国麻业;2003年06期 |
15 |
D.N.;“2003北京国际红麻应用技术研讨会”召开[J];造纸信息;2003年09期 |
16 |
;罗布红麻(简介)[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年01期 |
17 |
;罗布红麻(简介)[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年03期 |
18 |
;罗布红麻(简介)[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年06期 |
19 |
张圣彩;麦茬套播红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中国麻作;1994年01期 |
20 |
谭石林,李德芳,龚友才,陈再华,邓国雄;1993—1994年湖南省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J];中国麻作;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