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叶基腐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研究
【摘要】:
蝴蝶兰叶基腐病是蝴蝶兰(Phalaenopsis)栽培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为了明确这种病害的发病原因,掌握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为了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从福建各蝴蝶兰栽培区分别采集蝴蝶兰叶基腐病标本进行病原物分离和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的致病性、品种抗性、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药剂防治效果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从蝴蝶兰叶基腐病组织中分离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经致病性测定证实该菌是导致蝴蝶兰叶基腐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可以直接从植株表面入侵,侵染蝴蝶兰植株。B2和聚宝玫瑰属于易感型品种;大瑞丽、超群火鸟、151、94、V31、纤惠玫瑰、90属于中抗品种;世华黄金和317蝴蝶兰属于抗病品种。
2、该病原菌在36℃下不能生长,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6~34℃,最适生长温度为26℃;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是20℃、22℃,其他温度下无产孢;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6~34℃,最适萌发温度为26℃。病原菌菌丝在PH值为3~10均能生长,最适菌丝生长的PH值为6~7;在pH值为7~10均能产孢,最适分生孢子产生的PH值为9;PH值为2以下及11以上分生孢子均不能萌发,最适萌pH值为4~8。
3、蝴蝶兰叶基腐病病原菌在连续光照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全暗处理不利于菌丝生长和不产生分生孢子。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高湿度环境条件,在相对湿度为35%~75%的条件下均不能萌发,在相对湿度为90%、98%条件下24 h后萌发率分别为65.1%、68.1%,在饱和湿度和水滴中的萌发率分别为91.1%、91.2%。
4、杀菌剂毒力测定试验,施保功、施保克和多菌灵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浓度为500 mg/L和1000 mg/L下,菌丝抑制率都为100%。恶霉灵在浓度为500 mg/L和1000 mg/L下,菌丝抑制率分别为96.0%和100%;在盆栽试验中,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对蝴蝶兰叶基腐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
|
|
|
1 |
臧穆;;菌物学家科海萍踪 一九八.叶基祯[J];中国食用菌;2010年01期 |
2 |
柳近;;叶基[J];中国花卉盆景;1997年08期 |
3 |
;黑杨组八个品种当年扦插苗木分类检索表[J];山东林业科技;1983年01期 |
4 |
黄勇;;台湾蔗王[J];甘蔗糖业;1980年09期 |
5 |
张天真,潘家驹;陆地棉子叶基无紫斑突变体的遗传鉴定及其定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6 |
;优质烟叶基地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交流会在青岛召开[J];中国烟草科学;1999年04期 |
7 |
刘雷;;再谈苏铁叶基鳞片扦插——兼答上海黄毓龙先生[J];中国花卉盆景;2000年08期 |
8 |
钟志权;布迪椰子[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5年10期 |
9 |
柯德玉,张亚田,刘晓广;玉米多叶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其利用价值初探[J];现代化农业;1996年07期 |
10 |
郝建国,贾敬芬;小麦叶基切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1 |
冯绍裘;茶叶叶片各部位单宁含量与红茶品质关系的探討[J];茶叶科学;1965年02期 |
12 |
孙希芳;正常和缺钾烤烟烟叶不同部位氮素的分布模式[J];中国烟草学报;2002年02期 |
13 |
黄莹,邓荣艳;广西主要的桂花品种[J];广西园艺;2005年03期 |
14 |
李祥娣,顾忠仪;水稻幼穗分化期的简易目测法[J];农业科技通讯;1994年06期 |
15 |
梁立兴;银杏树叶生物多样性[J];森林与人类;2001年11期 |
16 |
谭敦炎;新疆的郁金香属种质资源[J];植物杂志;2001年06期 |
17 |
杜周和,刘俊凤;新发掘的四川古桑[J];中国蚕业;1997年04期 |
18 |
魏安智,杨途熙,杨焕叶,杨恒,康冰,曹琳;泡桐优良无性系相关选择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8年01期 |
19 |
;信息荟萃[J];中国农村科技;2003年06期 |
20 |
邢朝柱,赵云雷,喻树迅,张献龙,郭立平,苗成朵;中棉所47及其亲本苗期根和叶基因差异表达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