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龙果红色素稳定性及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红龙果果肉为实验材料,优化了红龙果红色素的提取纯化工艺,建立了红龙果红色素的HPLC-MS分析方法,讨论了影响红色素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了红色素的生物活性,为红龙果的加工和红龙果红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实验结果如下:静态、动态吸附和解吸实验表明,大孔吸附树脂S-8对红龙果红色素具有良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红龙果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pH3.0,上样液浓度1.0 mg/mL,吸附速率3.0 BV/h,0.1%HCl-40%乙醇溶液为洗脱剂,洗脱速率1.5 BV/h。以此条件经过柱层析纯化所得的色素产品纯度为40.9%。
红龙果红色素HPLC-MS分析条件为:(1)质谱检测条件为ESI+模式;毛细管电压3.5 KV;干燥气体(氮气)温度为325℃,喷雾器压力为40 psi,流速为10 L/min;质量扫描范围为100 m/z~900 m/z。(2)最佳色谱条件为选用Waters Atlantis dC18色谱柱(250×4.6 mm i.d.,5μm),流动相A为0.2%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设定柱温30℃,进样量为20μL,在流速为1 mL/min的条件下进行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程序为(min/B%):0/0,4/0,7/7,24/9,30/9,35/10,40/10,60/15,70/100;检测波长为280 nm、405 nm、476 nm、538 nm。在此条件下分离分析红龙果红色素,鉴定出10种化合物,主要为甜菜红苷。
红龙果红色素的热降解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通过测定不同温度及不同pH值条件下红色素含量的变化,建立了红色素降解的预测模型;红色素对热敏感,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pH值为4.0~5.0之间时最稳定;在果汁饮料加工常用的糖浓度(0%~12%)范围内,糖对红龙果红色素的稳定性没有影响;金属离子对红龙果红色素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Fe~(2+)可促进红龙果红色素的降解,Ca~(2+)、Mg~(2+)和Zn~(2+)都对红龙果红色素有一定的护色作用;氧化剂H2O2可导致红龙果红色素快速降解,而VC和Na2SO3对红龙果红色素有护色作用;共色物质方面,芦丁对红龙果红色素的稳定性没有影响,而单宁、茶多酚、没食子酸对红龙果红色素皆有护色作用。
红龙果红色素对DPPH、OH·和O2-·均具有一定的清除活力,其IC50值分别为20.99 mg/L、142.37 mg/L和9000 mg/L;红龙果红色素的总抗氧化能力为32.66 U/mg,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红龙果红色素对HL-60细胞的增殖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用含有一定浓度红色素的培养基培养HL-60细胞48 h和72 h时,最高抑制率分别为87.25%和87.53%;红龙果红色素还可引起HL-60细胞的凋亡,浓度为0.25 mg/mL的红龙果红色素溶液可使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形态,浓度为2.0 mg/mL和2.5 mg/mL时,引起HL-60细胞的大量死亡。
|
|
|
|
1 |
韦友欢,黄秋婵,黄锡山;九里香果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
2 |
张克梅,唐世洪,李杰;红皮萝卜红色素性质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5年08期 |
3 |
容杰;吴琦;刘文龙;雷蕾;陈惠;;一株沙雷氏菌红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
4 |
卢奎,李建伟,毕红霞,汤丽娜,陈玮;欧李红色素的性质和应用[J];食品科学;2004年12期 |
5 |
郭延红;郝延莉;;山楂红色素的理化性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6 |
李庆水,曾金龙,许翩翩,张丽;玫瑰茄红色素的理化性质和提取工艺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
7 |
吴冬青,李彩霞,张勇,李鹏;大蒜皮红色素理化性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2期 |
8 |
黎铭,刘芳;灯笼椒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
9 |
邓素兰;;荚迷果实红色素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
10 |
王顺民;郭红转;周丽娟;孙建峰;;茄子皮天然红色素超声波提取及理化性质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年02期 |
11 |
李彩霞;焦扬;高海宁;张芬琴;袁海琴;;一株细菌红色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J];食品科学;2011年07期 |
12 |
章建浩,陈松,刘海斌,叶春勇;食用玫瑰茄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J];食品科技;2001年01期 |
13 |
张水华,刘耘,吴晓英,宋秀光;紫背天葵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与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4 |
付红,于泽源,徐雅琴;樱桃红色素光和热稳定性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4年05期 |
15 |
蔡建秀;吴文杰;陈铁洪;;天竺桂果皮红色素稳定性及安全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08期 |
16 |
陈仕学;郁建平;;梵净山野生阳荷红色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0年05期 |
17 |
耿明江;晁淑军;倪天军;;桃花红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10期 |
18 |
苏卫国,张伟;利用白刺果实提取红色素及稳定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9 |
高雪琴;王若兰;杨建平;;黑豆皮红色素的微波提取工艺及特性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20 |
蒋新龙;;杨梅红色素与几种金属离子作用效应的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