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细胞色素C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游鸿海  
【摘要】:本课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致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模型的制作;第二部分是细胞色素C(Cytochrome-C, Cyt-C)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CVS中的作用。第三部分是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在兔SAH后CVS中的作用。 目的: 1.观察枕大池二次注血法致兔CVS模型的痉挛时间窗和兔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ies,BA)的形态学变化。 2.观察兔CVS模型基底动脉中细胞凋亡水平和Cyt-C的表达规律,以了解Cyt-C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3.观察兔CVS模型基底动脉中PDGFR-β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PDGFR-β在SAH后CVS中的作用。 方法:1.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6只;②SAH组:30只。SAH组又随机分为注血后1天、3天、5天、7天、10天,共5组,每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稳定的兔CVS模型,所有兔子在各时间点灌注-固定后处死,选取基底动脉制成石蜡切片后,常规行HE染色观察SAH组基底动脉的病理改变,并通过测量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来判断CVS的严重程度。另取兔子4只,将其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2只;②SAH组(术后第7天):2只。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来观察SAH组的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 2、分组情况同第一部分,进一步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免疫组化技术等方法,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的凋亡细胞及Cyt-C的表达时间窗。 3、分组情况同第一部分,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上PDGFR-β的表达时间窗。 结果:1.本组兔子模型成功率为80%。在SAH组的各时间点内,基底动脉均发生了明显的痉挛,出现管腔直径的不同程度的缩小(P0.01),在术后第1天下降明显(P0.01),随后有所恢复,在第7天再次明显收缩(P0.01),第10天时管径狭窄程度比第7天有所缓解。电镜结果提示SAH组的基底动脉部分内皮细胞脱落,紧密联接打开,内皮间隙扩大;内弹力膜扭曲、断裂;平滑肌细胞胞浆空泡状,排列紊乱;外膜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2. TUNEL法显示在第1天时血管壁开始出现凋亡细胞,此后逐渐增多,在第7天时凋亡水平达到最高;免疫组化结果提示SAH组的Cyt-C表达升高,在第7天时最为明显(P0.01),第10天后表达稍下降,但仍高于对照(P0.05)。 3.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对照组的PDGFR-β无阳性表达,SAH组的PDGFR-β表达升高,在第5、7天时最为明显(P0.01),第10天后表达稍下降,但仍高于对照(P0.05)。 结论:1.枕大池二次注血法致兔CVS模型中,血管痉挛呈急性期收缩和迟发性痉挛双相改变,其痉挛时间窗与血管形态学变化同人大致相仿。该模型适合于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2.在兔CVS模型的基底动脉中存在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凋亡,Cyt-C的表达明显上调,呈现一定的时序性变化规律,是启动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Cyt-C的表达水平与迟发性CVS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在CV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3. PDGFR-β在SAH后CVS中基底动脉的表达呈现一定的时序性,提示PDGF-BB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翟嘉宾;;前列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9期
2 郭晓兵;;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12期
3 尹波;盛汉松;林坚;张弩;;静脉注入硫酸镁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逆转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8期
4 李仙锋;叶伟;王晓峰;孙颖;杨东波;杨海城;蒋传路;;HSP70在兔SAH后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06期
5 马俊红;;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0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9期
6 范议方;韩如泉;;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内HSP72表达增加[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9期
7 田志强;牛延良;祈萌;苗勤;;尼莫地平加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3期
8 荆举文;;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J];临床医学;2011年07期
9 尚芙蓉;王淑媛;;脑脊液置换治疗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脑血管痉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1期
10 林恒州;张猛;纪涛;;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垂体激素含量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20期
11 曹国彬;陆永建;刘刚;王俊华;钟振青;刘家令;何伟文;伍键伟;方泽鲁;柯炎斌;龙斌;;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9期
12 李秀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7期
13 姜宗飞;杨文平;张新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6期
14 陈兵;;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8期
15 陈蓉;蒋学华;;盐酸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药房;2011年28期
16 张全忠;任建军;张信芳;李文帅;宋景元;;法舒地尔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ET-1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11年26期
17 曹国彬;陆永建;王俊华;刘刚;钟振青;刘家令;何伟文;伍键伟;方泽鲁;柯炎斌;龙斌;;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3期
18 张海涛;王永和;;影响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年03期
19 姜涛;刘蓉芳;;人工冬眠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4例临床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20 孙建奎;吴贵锋;屈宝华;;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健芳;田小玲;陈雅萍;;尼莫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护理体会[A];全国第五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代垠;肖顺武;张学军;任光阳;王玉玉;刘同华;李刚;李毅;吴海涛;;ICAM-1和细胞凋亡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乔丽蓉;王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经颅彩色多普勒改变[A];2007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薛菁晖;张志文;李安民;傅相平;闫润民;郭晓明;查炜光;刘爱军;易林华;梁树利;杜程刚;;Trapidil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姚选军;胡春洪;于涛;陈杰;范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T灌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张志文;薛菁晖;李安民;傅相平;闫润民;郭晓明;查韡光;刘爱军;易林华;梁树利;杜程刚;;Trapidil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冉;高俊玲;田艳霞;;GLU/ERK通路在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凋亡中的分子机制[A];2007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王林;史继新;刘伟国;傅伟明;沈宏;杨小锋;;一种新型的无脑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A];2005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孙雷涛;宋锦宁;;蛋白激酶C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痉挛的调控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高春恒;张华;冯东侠;叶富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痉挛[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朝晖;自噬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施贤清;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保护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3 李响;CT灌注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缺血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王世波;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及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微循环调节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5 范晨;一种新的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建立及脑血管痉挛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冀勇;SAH后PKC、NF-kB和ICAM-1表达变化及其与CVS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陈泽军;p38MAPK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吴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gamma罗格列酮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祝源;颅内动脉瘤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预测因子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于耀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子病理及腰池引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嘉炜;葛根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游鸿海;细胞色素C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3 孙林;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4 谢丽华;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系统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吴琪;蛛网膜下腔出血后Nrf2-ARE通路于血管中表达及与脑血管痉挛相关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黄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表达水平及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张明铭;中西药对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庞宇琛;半胱氨酰白三烯及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9年
9 黄佳;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D];南昌大学;2007年
10 王文明;SAH后血清与血管壁PDGF与脑血管痉挛关系的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晓峰 王慧颖 记者 姜雪松;哈医大研究脑血管痉挛获突破[N];哈尔滨日报;2011年
2 衣晓峰 王慧颖;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获重要进展[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3 衣晓峰 王慧颖 记者 韩雪;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获突破[N];黑龙江日报;2011年
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余剑波;“霹雳样”头痛,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麦迪信;皮肤测试 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N];医药经济报;2002年
6 赵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7 樊哲江;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治疗防复发[N];大众卫生报;2003年
8 王惠英 臧海玉;精神异常者要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龚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10 程伟进;为何手脚灵便也中风?[N];大众卫生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