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并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病变并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分析了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从2008年6月至2015年2月因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病变(包括粘膜下肿物)行ESD治疗的病例463例患者共473个病灶。按ESD术后出血和未出血分为两组,分析年龄、性别、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变部位、操作时间、术后病灶大小、病变浸润深度、术后病理结果等因素与ESD术后出血的关系。结果:术后出血发生在24个病灶,出血率为5.1%(24/473)。总的473个病灶,其中食管83例,胃237例,结直肠143例。发生术后出血的有24例(5.1%),其中食管术后2例(0.4%),胃术后16例(3.4%),结直肠的有6例(1.3%);有12个行急诊内镜检查,其中6个需输血治疗;2个内镜下止血不成功,转外科行急诊手术,1个失血性休克自动出院。ESD术后出血组:男性15个,女性9个,平均年龄(60±12.949)岁,高血压9个,糖尿病3个,冠心病1个;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血组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9例,早癌有11例,粘膜下肿物有3例,粘膜炎症/息肉1例;其中粘膜层病变有20例,累及粘膜下层病变有4例。两组在病理结果及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血组中食管2例,近端胃7例,远端胃9例,结肠1例,直肠5例;两组在病变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平均操作时间107.13±85.130 min,平均术后病灶大小4.646±2.3659 cm;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D术后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在操作时间(P0.001)和术后病灶大小(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术后病灶大小和操作时间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中,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操作时间(P0.001,OR:7.050,95%CI:2.410-20.625)是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1.操作时间是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病变(包括粘膜下肿物)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在ESD术后出血与非出血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术后病理结果及病灶浸润深度在ESD术后出血与非出血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4.术后病灶大与ESD术后出血无明显相关性。术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有益于制定ESD治疗方案。
|
|
|
|
1 |
石宇文;翁志强;谢利平;蔡巧丽;刘婷;叶决新;刘亮;;广州某医学院医学生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0年06期 |
2 |
林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4期 |
3 |
李继霞;耿喜娥;;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24期 |
4 |
崔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20期 |
5 |
董伟贤,胡必杰,何礼贤,王葆青,陈雪华;影响医院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年01期 |
6 |
顾雁,王效民,刘彤;改良方坦手术术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2年05期 |
7 |
吕嘉春,朱建琼,王云南,曾婉明,曾波航,吴中亮,施侣元,廖永德;445对肺癌病例对照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3年03期 |
8 |
唐晓君,卢仙娥,李革,张素华,马贵成,唐兰;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1期 |
9 |
李秀文,员伟强;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10期 |
10 |
周书明;尹秋生;曹少军;;北京地区1082名离退休干部心脏事件危险因素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7期 |
11 |
何展荣;钟礼立;杨利;;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频繁复发的危险因素[J];医学临床研究;2006年06期 |
12 |
刘先福;王晓川;曹枫;;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12期 |
13 |
卢林娜;侯桂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背景期与增殖期相关危险因素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
14 |
向守宝;张宏;曾翰翔;巢和安;陈俏玲;吴赤篷;;热带、亚热带四地区中学生痤疮现患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年02期 |
15 |
吴桂深;袁园;梁宏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特征及医源性危险因素的研究[J];海南医学;2009年05期 |
16 |
张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预防[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12期 |
17 |
徐文豪;范建生;;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21期 |
18 |
刘娜;李雪花;陈双艳;任艳;;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19 |
王莉;杨亚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1年03期 |
20 |
马宝新;荆国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J];医学综述;201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