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33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研究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侵蚀性滑膜炎为特点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最终导致骨和软骨的破坏,其临床主要特征是对称性多个周围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下降。众多的细胞因子都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在CIA模型中,通过腹腔注射重组IL-33可以导致关节炎的症状加重,这为研究IL-33与RA的相关性提供了前提,尽管RA滑膜中IL-33的表达已有文献报道,但RA滑膜成纤维细胞、滑液以及血清中是否有IL-33表达尚未报道。
[目的]了解RA患者滑膜、滑膜成纤维细胞、滑液、血清中有无IL-33的表达,并分析血清IL-33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了解RA患者滑膜组织及滑膜成纤维细胞中是否有IL-33表达;用qRT-PCR方法相对定量分析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IL-33的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测定RA患者滑液及血清中IL-33表达水平。
[结果]IL-33表达于RA患者滑膜组织中,并且在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中可见IL-33表达于细胞核;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IL-33的mRNA表达水平比OA患者高;RA滑液中部分患者有IL-33的表达,其阳性率为41.9%,RA血清中部分患者也有IL-33的表达,其阳性率为35%,并且RA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与体内的一些自身抗体(如抗CCP抗体、抗MCV抗体、RF、HRFIgG)有相关性,然而同一RA患者的血清和滑液IL-3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可以有效减低RA患者血清中IL-33的水平。
[结论]
1、RA患者的滑膜组织、滑膜成纤维细胞、滑液及血清中均有IL-33表达,提示IL-33在RA的发病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
2、IL-33与RA患者的自身抗体相关,提示IL-33可能在自身抗体的产生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另外,由于这些自身抗体是RA预后不良的指标,提示IL-33或许也是RA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3、英夫利昔单抗(TNF-α单克隆抗体)可以有效降低RA患者血清IL-33水平,提示TNF-α单克隆抗体可能能够通过IL-33途径对RA起治疗作用。
|
|
|
|
1 |
徐朝焰,赵素萍,吴美辉,林立人,余喜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11期 |
2 |
朱道银;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免疫病理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1987年05期 |
3 |
张建平;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诊断——单纯X线所见[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1年01期 |
4 |
陈秀梅,陶怡,叶凤珍;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艾森克个性调查[J];南方护理学报;1996年02期 |
5 |
孙富崇;蝮蛇抗栓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53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7年06期 |
6 |
黄国平;田常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
7 |
;类风湿关节炎能引起哪些内脏损害?[J];中国临床医生;1999年08期 |
8 |
梁晋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诊断与治疗[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
9 |
左晓霞,胡燕青,王浩,蒋庆年,王柳;小剂量强的松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09期 |
10 |
朱静;刘建;吴晓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医学科技;2002年01期 |
11 |
戴冽;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策略[J];新医学;2004年04期 |
12 |
黄梅,张瑶珍,孙汉英,刘文励,邓金牛,陈淑萍;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J];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02期 |
13 |
张建军,沈国民;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4期 |
14 |
童艳华;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观察与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5年03期 |
15 |
;类风湿关节炎:关键是规范治疗[J];家庭医药;2005年07期 |
16 |
王伟钢;;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概况[J];继续医学教育;2006年19期 |
17 |
王永芝;陈红;王英;;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致1例重度中毒病人的护理体会[J];华西医学;2006年03期 |
18 |
李萍;盛志业;;风湿/类风湿关节炎[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年08期 |
19 |
王新华;;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新疆医学;2006年06期 |
20 |
鲁丽;陈艳林;周唯践;;三七治疗尪痹“通则不痛”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