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ER和VDR基因多态性、中医证型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人群雌激素受体(ER)基因(XbaⅠ、PvuⅡ)多态性和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基因(BsmⅠ)多态性、中医辨证分型和骨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从福州地区常住汉族人中筛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918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L_(2~4))、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的骨密度(BMD),记录患者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等。对其中543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肾虚(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单纯脾虚、单纯肝虚及其他型。选择肾虚患者256例,采用PCR-RFLP的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XbaⅠ、PvuⅡ检测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和限制性内切酶BsmⅠ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结果:(1)在女性患者中,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BMD就越低,60岁后BMD下降最为明显,女性低BMI者对应有较低BME,的危险,影响腰椎、股骨颈、Wards区BMD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影响大转子BMD的为体重。在男性中,影响BMD的主要因素为体重,低BMI对应有较低BMD的危险。(2)肾虚是发生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的主要病因,肝、脾亏虚多伴有肾虚,女性多见肾阴虚,男性则常见肾阳虚,男性中医证型可能与BM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在女性则无。(3)福州地区骨质疏松症患者VDR基因(BsmⅠ)型分布:bb型最高,女性为78.9%,男性为94.1%,其次是Bb型,而BB型最少,女性为2.8%,男性未检测出BB型;男性B等位基因频率为2.9%,b等位基因频率为97.1%,女性B等位基因频率为11.9%,b等位基因频率为88.1%,男女B、b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在女性bb型中,阴阳两虚组腰椎的BMD低于肾阴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不同VDR基因型的女性肾虚患者,影响BMD的因素也不同,影响bb型的有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而在Bb型中则只有年龄。女性VDR基因(BsmⅠ)多态性与BMD
无明显相关。(4)ER基因(Xbal、Pvu 11)型分布:在女性中,Xx型比例为66.8%,XX
型为18.5%,xx型为14.7%,Pp型占47%,pp型为33.8%,PP型占19.2%。在男性中:
Xx型为51.4%,XX型占25.7%,xx型为22.9%;Pp型为52.8%,pp型为30.6%,PP型为
16.7%。女性ER基因(Xbal、Pvu 11)多态性与BMD无明显相关。在女性Xx型中,阴
阳两虚型Wards区的BMD低于肾阴虚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女性肾阴虚证型中即
型wards的BMD低于pp、Pp两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女性肾虚XX型中,年龄、绝
经年限、绝经年龄、体重、BMI与BMD明显相关。在女性肾虚Xx型中,年龄、绝经年限、
身高与BMD相关。在女性肾虚xx型中,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体
重指数与BMD却无相关。在女性肾虚即型中,体重、体重指数与BMD显著相关。在女
性肾虚PP型中,年龄、身高与BMD相关。在女肾虚性即型中,年龄、绝经年限、体重
与BMD相关。说明中医证型与ER基因多态性结合对判断影响BMD的因素比单纯采用中
医证型判断更具有特异性。(5)女性患者ER基因(Pvun、Xbal)联合基因型中无Px
单倍型组Wards区BMD明显高于有Px单倍型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l)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高龄、低BMI是发生低BMD的危险因素,而男性防
止出现低体重对预防低BMD有重要作用。(2)肾虚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的主要
病因。(3)福州地区骨质疏松症肾虚女性患者VDR基因(Bsml)和ER基因(Xbal、
Pvu 11)多态性与BMD并无明显相关性。(4)VDR基因(Bsml)和ER基因(Xbal、
n)多态性结合中医证型对预测女性骨质疏松症肾虚患者低BMD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联合VDR基因、BR基因多态性和中医证型对筛选影响女性骨质疏松症肾虚患者BMD
Pvll
。(5)
的因
素有重要价值。(6)女性ER联合基因(Xbal、Pvun)型中无Px单倍型对骨密度有益。
|
|
|
|
1 |
林伯庚;王叶;邓满香;;辛伐他汀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22期 |
2 |
张浩,赵晋平;9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表现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2期 |
3 |
张婷容;智喜梅;吴文;;鳗鱼降钙素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年S1期 |
4 |
张婷容;智喜梅;吴文;;鳗鱼降钙素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年S3期 |
5 |
陈力!210024南京市,申志祥!210024南京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7例骨密度分析[J];河北医药;2000年12期 |
6 |
王秋灵;朱巧玲;;9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年10期 |
7 |
姜艳;孟迅吾;陆召麟;夏维波;邢小平;李梅;王鸥;余卫;田均平;;库欣综合征病人与正常妇女骨密度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24期 |
8 |
王欣;刘芳;;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多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09年20期 |
9 |
冯颖,陈霞飞,朱汉民,朱晓颖,陈小平,丁佩珍;166例中老年人营养摄入情况与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1996年01期 |
10 |
林景荣,吕传勇,高连如,曹军,唐朝枢;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肾上腺髓质素含量变化的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14期 |
11 |
戴力扬;陈德玉;吴德升;袁文;;骨质疏松与Colles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6年03期 |
12 |
黄玉,詹前进;骨质疏松诊断与治疗产品介绍[J];医疗保健器具;1999年03期 |
13 |
徐晓宁;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何时成“金”[J];家庭中医药;2001年10期 |
14 |
朱文骏,瞿玉兴,朱亚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2期 |
15 |
陈雯,郭进,颜晓东,马隆佰;老年人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的关系[J];临床荟萃;2004年05期 |
16 |
孟迅吾;骨质疏松症——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年04期 |
17 |
姚锦容,梁颂游,张桂萍,马家蔚;中山市区1180例妇女腰椎骨密度调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
18 |
孙涛;韩善清;汪家旺;;放射吸收法(RA)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年02期 |
19 |
余卫;骨密度的测量及骨质疏松的诊断[J];当代医学;2001年06期 |
20 |
陈友华,颜晓东,朱敏嘉,黄忠;提前绝经妇女8个部位的骨密度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3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