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一、理论探索
本文通过对家庭体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等深入分析,理论上提出城市家庭体育模式的概念、模式构成要素及家庭体育模式形成机制模型。家庭体育模式是指家庭体育开展的规律性结构,它由若干不同要素构成,并且这些要素浓缩了家庭体育形成的本质特征,是认识家庭体育的基础。家庭体育模式的构成要素为:家庭环境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家庭生命周期、家长体育意识、参与形式和需求获得,这些要素的不同特征与差异形成了家庭体育不同模式类型。
二、实证研究
(一)编制了城市家庭体育现状调查问卷,其中包括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和家庭环境资本问卷。通过理论总结、半结构访谈和两轮的预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制定出能较为准确反映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和家庭环境资本特征的量表。体育意识主要包括情感、认知和意志三部分共25个子项目指标;家庭环境资本主要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部分共15个子项目指标。
(二)通过七城市问卷调查,了解城市家庭体育开展的现状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家庭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比较广泛的开展,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前城市家庭体育模式类型的分布情况以及各模式类型家庭体育开展的具体特征。
(三)总结出三种家庭体育模式类型及模式各要素特征。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总结出当前城市中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体育模式,即休闲型、发展型和综合型,并对不同模式各构成要素特征进行系统描述。不同模式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休闲型模式以消除疲劳、促进情感交流为主,其构成要素各指数平均值较低;发展型模式以提高技能、促进孩子个性发展为主,其构成要素各指数平均值中等;综合型模式既关注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又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其构成要素各指数平均值较高。
(四)通过对各要素在模式类型形成中影响程度的分析认为,家长的体育意识和家庭社会资本是促进城市家庭体育广泛开展的关键因素。
(五)指出不同模式类型所表现出的社会学特征。即随着家庭收入、家庭最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所属社会阶层的提高,综合型和发展型模式所占得比例有增加的趋势;这表明,综合型和发展型需要较高的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
(六)提出家庭体育模式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家庭生命周期、社会资本、体育意识是家庭体育模式的基本要素,体育需求获得和参与程度是模型的核心要素,三个基本要素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于核心要素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实证研究还指出,在不同生命周期,由于需求的动态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家庭体育模式也将发生变化,不同生命周期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开展模式才能更有利于家庭体育的发展;未来城市家庭体育将以综合型模式为主,呈现出生活化和科学化共同发展的趋势。最后,指出了促进家庭体育健康发展的建议。
|
|
|
|
1 |
郭海玲;小学生家庭体育活动的探索[J];浙江体育科学;2001年04期 |
2 |
崔恒春;对小学生家庭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探索[J];江苏教育;1999年Z1期 |
3 |
石伟铮,章连娣;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浙江体育科学;2004年01期 |
4 |
苏伟丽;从目前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谈儿童家庭体育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2000年03期 |
5 |
周传志,冯奇荣;论家庭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6 |
陈海燕;安徽省家庭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7 |
曹士云,白莉,于海达,魏杭庆;长江三角洲家庭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与科学;1998年06期 |
8 |
谈晓矛;开展家庭体育,推动全民健身[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9 |
万益民;我国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若干关系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10 |
付小侠;;全民健身 让家庭体育发挥更大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34期 |
11 |
张新安;发挥家庭体育优势 奠定终身体育基础[J];肇庆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12 |
黄波,高嵩,夏玲,卫明;黄冈市城镇家庭体育现状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13 |
赵海燕;江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家庭体育的作用和发展趋势[J];贵州体育科技;2005年04期 |
14 |
李燕强,窦国香;珠江三角洲家庭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现状与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2年04期 |
15 |
刘宏宇,周占军,章德胜;我国家庭体育观念变化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16 |
谢军,刘明辉;21世纪中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1999年02期 |
17 |
王世哲;家庭体育与终身体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4年10期 |
18 |
周传志;武汉市家庭体育现状与发展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19 |
李国华,邹瑜;中国城市家庭变化与家庭体育服务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4年01期 |
20 |
王宏;丁忠元;吴群振;陈明德;;我国家庭体育的现状和2000年的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198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