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母语者第二语言习得成绩的年龄效应研究
【摘要】:对于关键期假设及其核心理念“越早越好”能否作为早期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一直充满争议。支持和反对关键期假设的双方借助不同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于是时至今天,年龄问题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讨论最热烈、争论最持久的话题。受该理念的影响,2001年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建议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自此英语教学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然而旨在检验早期英语教学效率的实证研究比较少,正如Singleton所言,如果要解决关于早期第二语言教学是否有意义的争论,有必要对年龄效应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这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
我个人持有两个观点:第一,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外语学习“越早越好”的假设难以成立,即使能够找到年龄效应的某些证据,年龄因素对不同阶段英语成绩以及英语听、说、读、写成绩的影响程度应该是不尽相同的。第二,学习环境是年龄效应研究的重要因素,应当十分谨慎地解读基于第二语言环境或者其它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年龄效应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应用到个人学习实践或者制定公共教育政策时。
为了检验上述观点,本文区分了年龄效应和关键期效应的基本概念;在研究设计方面进行了新颖的尝试,包括重新定义年龄因素、引入追溯性研究方法、对学习者不同阶段的英语成绩进行动态的观测。这样,本文将有别于其它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对象的年龄问题研究。具体地说,本文明确了操作层面的两个问题:首先,“起始年龄”被定义为学习者开始接受课堂集中授课形式的英语教学的时间,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被试的选择与分组(最终确定四个起始年龄组:幼儿园、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初中一年级),这样组间的对比才具备可操作性。其次,对于外语环境下的年龄效应研究,追溯性方法以其更强的适应性被应用于本研究,据此确定了三个观测的时间点:初三年级末、高三年级末、大学二年级末。之后,在中学教务处和大学档案室的帮助下,取得初中学生三个学年的期末英语成绩(即,早期成绩),高中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即,中期成绩),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及听、说、读、写的单项成绩(即,远期成绩),这样划分学习阶段主要是考虑与现行的教育体制相一致。至此,本文研究着眼于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不同起始年龄组学习者的早期英语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二,如果早期英语成绩差异显著,它是否会延续到中期、远期英语成绩?如果早期英语成绩的差异不显著,显著性差异是否会在中期、远期英语成绩或者英语听、说、读、写成绩中出现?三,如果统计数据表明起始年龄不是学习者远期英语成绩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其它因素是否和如何影响远期英语成绩?
为了寻找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本文设计了三个实证研究,分别运用了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对比分析、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一,从平均英语成绩看,不同起始年龄组学习者在早期、中期和远期平均英语成绩以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说、读、写的平均成绩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幼儿园组和小学低年级组的成绩并没有呈现持续的优势,而初中一年级组在初三年级期末英语成绩、高考英语成绩和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赶上甚至超过其它组被试。从组间差异水平看,只有早期英语成绩(初一年、初二年)出现统计意义的显著差异,中期和远期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口语成绩出现显著差异,听力、阅读、写作没有显著差异。二,控制母语影响、第二语言输入和个体差异因素的条件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口语成绩的起始年龄主效应消失;作为单个变量,个体差异因素对大学英语四级口语成绩存在差异的预测力达到62.9%;而作为共同预测变量,母语影响、个体差异因素的预测力达到70.7%。
由此认为,汉语语言环境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的英语教学,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如人所愿,即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取得更好的英语成绩。本研究的已有数据并不支持外语学习“越早--越好”的假设,更反对把它误读为“最早--最好”。
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厘清对于早期外语学习理论存在的模糊认识,有助于厘清汉语环境与其它语言环境下英语学习年龄效应的差异,同时为确定早期英语学习最合适的年龄提供参考。
只要早期外语教学在继续,对年龄效应的研究也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