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的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方便、安全、舒适、健康、美观的休憩场所。因此,对城市公园绿地的研究均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切实方便城市居民的使用。本文基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围绕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与管理人性化与否这一核心问题,尝试构建综合的评价体系。以客体环境和主体的行为、心理角度为出发点,从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格局、使用状况、休闲行为偏好和景观视觉效果四个方面,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下,公园绿地是否均满足使用者的休闲需求进行评价,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为福州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信息和科学依据,也为其它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首先,运用种群空间分布模型、概率分布模型、分形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对lkmxlkm、1.5kmx 1.5km和2km×2km三种网格尺度下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的空间结构、空间等级分布规律、空间形态分形特征和景观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城市公园绿地在整体空间布局层面是否满足居民休闲和游憩需求,为城市公园绿地总体布局的完善提供依据。其次,通过现场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福州市主城区主要公园夏、秋两季工作日和休息日各个时段的使用者活动基础数据,结合SPSS从使用者时空分布、活动类型、活动场所、景观需求等方面对公园使用状况进行评价,探讨单体公园在设施、布局、功能、管理等方面是否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为公园改善服务设施、完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依据。第三,通过对公园不同社会特征休闲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POE法分析与评价休闲者行为偏好,发现公园规划设计人性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不同群体休闲者的休闲行为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其行为差异特征,为使公园营造满足各个群体休闲者的休闲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第四,运用SD法对福州市主城区主要公园绿地的整体视觉效果、主要公园绿地各景点视觉效果、各公园绿地不同类型景观视觉效果以及嗅觉、听觉感官对视觉效果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价,探寻公园绿地在景观设计层面是否满足休闲者的观赏游憩需要和多种感官需求,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找出公园绿地景观(景点)主要设计要素,以便为公园建设和设计部门的决策者提供参考,并更好的服务于民。